|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建筑教育的开放背景 | 第12-13页 |
| ·艺术素养之于建筑教育 | 第13-14页 |
| ·目前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 ·研究定位 | 第15-17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开放的研究视野 | 第16页 |
| ·研究的方法和目标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建筑的艺术观和对艺术教育的新诉求 | 第20-35页 |
| ·建筑的审美 | 第20-23页 |
| ·建筑的审美特征 | 第20-21页 |
| ·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演变 | 第21-22页 |
| ·建筑设计的审美创造 | 第22-23页 |
| ·建筑设计创新能力与艺术 | 第23-24页 |
| ·建筑设计本土性与艺术 | 第24-26页 |
| ·开放背景下艺术教育面临的冲击 | 第26-29页 |
| ·当代艺术的发展 | 第26-29页 |
| ·艺术教育手段的更新 | 第29页 |
| ·建筑教育对艺术教育的新诉求 | 第29-33页 |
| ·艺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9-31页 |
| ·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31-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建筑师艺术教育阶段性分析 | 第35-41页 |
| ·社会状况和大众艺术认知 | 第35-36页 |
| ·基础教育部分 | 第36-38页 |
| ·建筑专业教育部分 | 第38页 |
| ·职业状况影响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建筑教育中的艺术教育 | 第41-77页 |
| ·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 | 第41-42页 |
| ·建筑学教育体系引入中国 | 第41-42页 |
| ·新的冲击 | 第42页 |
| ·现代建筑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体系 | 第42-47页 |
| ·布杂体系 | 第42-43页 |
| ·包豪斯体系 | 第43-45页 |
| ·当代教育 | 第45-47页 |
| ·中国两岸三地当代艺术教育分析 | 第47-57页 |
| ·历史发展和教育原则 | 第47-56页 |
| ·特色总结 | 第56-57页 |
| ·其他艺术门类教育方法的借鉴 | 第57-58页 |
| ·外域的借鉴 | 第58-60页 |
| ·艺术课程分析 | 第60-76页 |
| ·课程分类和设置 | 第60-61页 |
| ·当前艺术教育的内容 | 第61-62页 |
| ·具体环节 | 第6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五章 建筑师成长经历的借鉴 | 第77-95页 |
| ·作为艺术家的中西古代建筑师 | 第77-79页 |
| ·布杂体系学院派——杨廷宝(中国大陆) | 第79-82页 |
| ·东方哲学的探求与本土精神的体现——李祖原和吴增荣(中国台湾) | 第82-86页 |
| ·先锋派建筑师——瑞姆·库哈斯(荷兰) | 第86-89页 |
| ·自学成材的建筑师——安藤忠雄(日本) | 第89-92页 |
| ·转变中的建筑师——保罗·安德鲁(法国)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艺术教育体系的优化 | 第95-115页 |
| ·教育原则和方向 | 第95-99页 |
| ·教育方法和观念的更新 | 第95-97页 |
| ·教育环境的改善 | 第97-98页 |
| ·不同体系的艺术资源利用 | 第98-99页 |
| ·综合课题设计 | 第99-1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 附录 | 第115-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2页 |
| 后记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