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1.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 ·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0-13页 |
| ·Tobamovirus病毒主要基因的功能 | 第13-15页 |
| ·126KD/183KD蛋白基因 | 第13-14页 |
| ·30KD蛋白基因 | 第14-15页 |
| ·17.5KD蛋白基因 | 第15页 |
| ·Tobamovirus病毒的进化: | 第15-17页 |
| ·烟草花叶病毒(TMV)株系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 ·现已报道的TMV株系 | 第17页 |
| ·TMV株划分的依据 | 第17-19页 |
| ·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 ·血清学特征 | 第18页 |
|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8-19页 |
| ·TMV不同株系间基因结构和功能研究分析 | 第19-20页 |
| ·TMV株系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 | 第19页 |
| ·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分析 | 第19-20页 |
| ·RACE方法简介 | 第20-22页 |
| ·RACE方法的原理 | 第20-21页 |
| ·3’RACE的原理 | 第20-21页 |
| ·5’RACE的原理 | 第21页 |
| ·RACE方法的发展 | 第21-22页 |
| ·地黄病毒病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 ·地黄病毒病的危害 | 第22页 |
| ·地黄病毒病症状和传染途径 | 第22-23页 |
| ·地黄病毒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2.引言 | 第24-25页 |
| 3.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 ·地黄花叶病毒基因组研究 | 第25-29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病毒来源 | 第25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5页 |
| ·酶和试剂 | 第25页 |
| ·病毒RNA抽提缓冲液 | 第25页 |
| ·寡核苷酸引物 | 第25页 |
|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 ·常用溶液及培养基 | 第25-26页 |
| ·病毒RNA提取 | 第2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26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6-27页 |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27页 |
|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 第27页 |
| ·质粒DNA的大量提纯 | 第27-28页 |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28页 |
| ·RACE法测REMV3’端和5’端序列 | 第28-29页 |
| ·3’RACE | 第28-29页 |
| ·5’RACE | 第29页 |
| ·地黄花叶病毒与Tobamovirus其他病毒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 第29-30页 |
| ·材料 | 第29-30页 |
| ·方法 | 第30页 |
| ·地黄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0-32页 |
| ·材料 | 第30页 |
| ·供试病毒及试剂 | 第30页 |
| ·供试植物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2页 |
| ·病毒的收集与分离 | 第30页 |
| ·病毒提纯 | 第30-31页 |
| ·病毒粒子形态观察 | 第31页 |
| ·病毒寄主范围测定 | 第31页 |
| ·体外稳定性测定 | 第31-32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48页 |
| ·地黄花叶病毒基因组研究 | 第32-37页 |
| ·3’RACE | 第32-33页 |
| ·5’RACE | 第33-34页 |
| ·地黄花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确定: | 第34-37页 |
| ·地黄花叶病毒与Tobarnovirus其他病毒的基因组比较分析 | 第37-39页 |
| ·126KD蛋白基因比较 | 第38页 |
| ·183KD蛋白基因比较 | 第38页 |
| ·运动蛋白(MP)基因比较 | 第38页 |
| ·外壳蛋白(CP)基因比较 | 第38页 |
| ·5’端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比较 | 第38页 |
| ·3’端非编码区核苷酸序列比较 | 第38页 |
| ·基因组全长序列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 ·地黄花叶病毒分类地位的确定 | 第39页 |
| ·地黄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测定 | 第39-48页 |
| ·病毒提纯 | 第39页 |
| ·病毒粒子形态 | 第39-47页 |
| ·寄主范围 | 第47-48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 Abstract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