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根癌农杆菌转化林木的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林木的抗虫性研究 | 第11-12页 |
·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 | 第11-12页 |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 第12页 |
·其它 | 第12页 |
·林木的抗病性研究 | 第12-13页 |
·抗病毒基因工程 | 第12页 |
·抗真菌、细菌病害基因工程 | 第12-13页 |
·林木的抗除草剂研究 | 第13页 |
·林木的抗逆境研究 | 第13-14页 |
·抗盐碱基因研究 | 第13页 |
·抗旱基因研究 | 第13-14页 |
·抗寒冻基因研究 | 第14页 |
·林木的生殖发育调控研究 | 第14页 |
·材质改良研究 | 第14-15页 |
·根癌农杆菌及其遗传转化 | 第15-19页 |
·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机理 | 第15-16页 |
·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的方法 | 第16页 |
·叶盘转化法 | 第16页 |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 | 第16页 |
·整株感染法 | 第16页 |
·影响根癌农杆菌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16-17页 |
·农杆菌菌株 | 第16页 |
·基因活化的诱导物 | 第16-17页 |
·外植体的预培养 | 第17页 |
·农杆菌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 | 第17页 |
·共培养时间 | 第17页 |
·外植体的类型和生理状态 | 第17页 |
·新型选择性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 | 第17-18页 |
·选择性标记基因 | 第17-18页 |
·报告基因 | 第18页 |
·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基于报告基因的检测方法 | 第18页 |
·基于外源目的基因整合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基于外源目的基因表达的检测方法 | 第19页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19-21页 |
2 引言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供试菌株和质粒 | 第22页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2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2-23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2页 |
·悬铃木无菌苗的培育 | 第23页 |
·转基因工程菌的制备 | 第23-25页 |
·细菌的培养和菌种的保存 | 第23页 |
·质粒DNA的碱裂解法小量制备 | 第23-24页 |
·农杆菌中质粒的鉴定 | 第24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 第24-25页 |
·工程农杆菌的鉴定 | 第25页 |
·抗生素对悬铃木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抗生素的种类和浓度 | 第25页 |
·抗生素对叶片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25-26页 |
·抗生素对幼芽生根的影响 | 第26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悬铃木叶片遗传转化体系 | 第26-27页 |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和菌液制备 | 第26页 |
·转化和GUS瞬间表达检测 | 第26-27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筛选 | 第27页 |
·悬铃木遗传转化中外植体褐化问题试验 | 第27-28页 |
·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抗氧化剂及吸附剂对褐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不同温度和光处理对褐化的影响 | 第28页 |
·测定指标 | 第28页 |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28-32页 |
·转化植株的组织化学分析 | 第28页 |
·悬铃木总DNA的提取及鉴定 | 第28-31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31-3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2-43页 |
·表达载体的鉴定 | 第32页 |
·工程农杆菌的鉴定 | 第32页 |
·抗生素对悬铃木体外植株再生的影响 | 第32-35页 |
·抗生素对悬铃木叶片愈伤组织及芽诱导的影响 | 第32-34页 |
·不同质量浓度Ka对悬铃木叶片愈伤组织和芽诱导的影响 | 第32-33页 |
·不同质量浓度Cef对悬铃木叶片愈伤组织和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34页 |
·不同质量浓度组合Ka和Cef对悬铃木叶片愈伤组织和芽诱导的影响 | 第34页 |
·抗生素对悬铃木幼芽生根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质量浓度Ka对悬铃木幼芽生根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质量浓度Cef对悬铃木幼芽生根的影响 | 第35页 |
·影响根癌农杆菌介导悬铃木遗传转化的因素 | 第35-38页 |
·预培养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农杆菌菌液OD_(600)值和浸染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共培养时间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7页 |
·共培养温度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7页 |
·共培养培养基中加入AS对GUS基因瞬时表达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悬铃木遗传转化中外植体的褐化试验 | 第38-39页 |
·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抗氧化剂及吸附剂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温度及光处理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第39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悬铃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9-40页 |
·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40-43页 |
·转化植株的组织化学鉴定 | 第40页 |
·总DNA的提取及鉴定 | 第40-41页 |
·紫外吸收法测定DNA样品纯度及估算得率 | 第40页 |
·凝胶电泳法检测样品DNA分子量 | 第40-41页 |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 第41页 |
·DNA的RAPD分析 | 第41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41-43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3-48页 |
·结论 | 第43页 |
·讨论 | 第43-48页 |
·植物材料的生理状态 | 第43-44页 |
·抗生素对体外植株再生的抑制 | 第44-45页 |
·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 第45页 |
·遗传转化过程中褐化问题的解决 | 第45-46页 |
·基因沉默现象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9页 |
英文摘要 | 第59-61页 |
图版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