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思想渊源 | 第10-17页 |
·儒家大同思想 | 第10-12页 |
·农民起义军的“均贫富、等贵贱”思想 | 第12-14页 |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思想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政治公平 | 第17-23页 |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社会制度 | 第17-18页 |
·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 第18-21页 |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反对官僚主义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经济公平 | 第23-31页 |
·变革经济基础 | 第23-27页 |
·实行社会主义分配方式 | 第27-29页 |
·反对过分悬殊,消除两极分化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社会公平 | 第31-35页 |
·消灭社会分工 | 第31-32页 |
·消灭社会差别 | 第32-33页 |
·各行各业都要公平 | 第33-35页 |
·文化教育公平 | 第33页 |
·医疗卫生公平 | 第33-34页 |
·社会保障公平 | 第34-35页 |
第五章 当代意义及历史局限 | 第35-47页 |
·当代意义 | 第35-38页 |
·坚持对公平理想的追求,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 第35-37页 |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从根本上摒弃了人对人的剥削 | 第37页 |
·主张人民当家作主,反对官僚主义,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公平程度显著提高 | 第37-38页 |
·历史局限 | 第38-47页 |
·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的误解 | 第38-40页 |
·把按劳分配视为资产阶级权利予以否定,导致了平均主义倾向 | 第40-43页 |
·过分关注公平,忽略效率的提高 | 第43-47页 |
注释 | 第47-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公开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