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丹参酮概述 | 第8-14页 |
·丹参简介 | 第8页 |
·丹参酮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结构 | 第8-9页 |
·药理作用及用途 | 第9-10页 |
·对心脏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9页 |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第9页 |
·对消化系统作用 | 第9页 |
·抗炎作用 | 第9页 |
·对肿瘤的作用 | 第9-10页 |
·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作用 | 第10页 |
·其它作用 | 第10页 |
·丹参酮的稳定性 | 第10-11页 |
·丹参酮在水中的稳定性 | 第10页 |
·丹参酮在有机溶剂中的稳定性 | 第10页 |
·丹参酮对光的稳定性 | 第10页 |
·丹参酮对热的稳定性 | 第10-11页 |
·pH 对丹参酮稳定性的影响 | 第11页 |
·丹参有效成分的分析鉴定 | 第11-12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1-12页 |
·薄层色谱法(TLCS) | 第1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第12页 |
·毛细管电泳(CE) | 第12页 |
·丹参脂溶性成分的提取 | 第12-13页 |
·水醇法 | 第12页 |
·渗漉法 | 第12-13页 |
·乙醇回流法 | 第13页 |
·超临界 CO_2法萃取 | 第13页 |
·微波法 | 第13页 |
·丹参酮的分离纯化研究状况 | 第13-14页 |
·硅胶键合相概述 | 第14-18页 |
·载体硅胶简介 | 第14-15页 |
·硅胶键合相的键型 | 第15-17页 |
·硅胶键合相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简介 | 第17-18页 |
·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丹参浸膏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第20-28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27页 |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20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7页 |
·色谱条件 | 第21页 |
·测定方法 | 第21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21-22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22-23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23-25页 |
·丹参浸膏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 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6页 |
·重复性试验 | 第2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6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羧基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合成研究及其性能测定 | 第28-45页 |
·引言 | 第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43页 |
·试验试剂与药品 | 第28-29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羧基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合成 | 第30-31页 |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测试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实验安排和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4-36页 |
·热重分析 | 第36-37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37页 |
·键合固定相的色谱性能测定 | 第37-43页 |
·色谱柱的填充 | 第37-38页 |
·色谱条件 | 第38-40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8-39页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9页 |
·流速的选择 | 第39-40页 |
·硅胶键合固定相对丹参酮的分离 | 第40页 |
·键合量对丹参酮的分离效果及不可逆吸附量的影响 | 第40-42页 |
·流动相极性对丹参酮分离效果及不可逆吸附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硅胶及羧基键合固定相的柱层析分离 | 第45-51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9页 |
·实验试剂与药品 | 第45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柱层析分离丹参酮 | 第46-48页 |
·吸附柱色谱原理 | 第46页 |
·装柱和加样 | 第46-47页 |
·柱层析 | 第47页 |
·检测 | 第47-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发表论文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