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6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概述 | 第13-17页 |
| ·PUFAs的生物功能 | 第14-15页 |
| ·PUFAs的药效作用 | 第15-17页 |
| ·微生物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第17-18页 |
| ·微生物细胞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有关的酶 | 第17-18页 |
| ·去饱和酶合成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途径 | 第18页 |
| ·枯草芽孢杆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与调控 | 第18-22页 |
| ·枯草芽孢杆菌脂酰去饱和酶是受冷诱导的△5去饱和酶 | 第19页 |
| ·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膜流动性传感器DesK对转录的调控 | 第19-20页 |
| ·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脂酰去饱和酶的膜拓扑学结构 | 第20-21页 |
| ·大肠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与调控途径区别 | 第21-22页 |
| ·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6803的去饱和酶及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 第22-25页 |
| ·蓝藻概述 | 第22-23页 |
| ·蓝藻生物膜及低温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第23-24页 |
| ·蓝细菌PCC6803中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的表达 | 第24-25页 |
| ·蓝藻去饱和酶基因转录调控 | 第25页 |
| ·蓝藻遗传操作系统 | 第25-28页 |
| ·自然转化 | 第25-26页 |
| ·接合转移 | 第26-27页 |
| ·电激法转移 | 第27页 |
| ·转入DNA在蓝藻中的存在状态与稳定性 | 第27-28页 |
| ·突变株的分离 | 第28页 |
| ·提高微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含量的研究 | 第28-29页 |
| ·本研究基本思路与设计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6页 |
| 第二章 纳豆枯草芽孢杆菌△5去饱和酶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6-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6-39页 |
| ·菌株和培养条件 | 第36页 |
| ·质粒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36-37页 |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37-38页 |
| ·细菌染色体DNA的提取 | 第38页 |
| ·PCR反应 | 第38页 |
| ·酶切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8页 |
| ·DNA片段的纯化和回收 | 第38-39页 |
| ·连接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9页 |
| ·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 | 第39页 |
| ·结果 | 第39-43页 |
| ·△5去饱和酶基因扩增 | 第39-40页 |
| ·△5去饱和酶基因克隆 | 第40-41页 |
| ·纳豆枯草芽孢杆菌△5去饱和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41-42页 |
| ·△5去饱和酶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42-43页 |
| ·讨论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第三章 转△5去饱和酶基因集胞藻PCC6803的构建 | 第46-5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质粒、菌株及培养条件 | 第46页 |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46-47页 |
| ·PCC6803染色体提取 | 第47页 |
| ·PCR反应 | 第47页 |
| ·集胞藻PCC6803转化 | 第47-48页 |
| ·结果 | 第48-51页 |
| ·重组质粒PJS57的构建 | 第48-50页 |
| ·质粒PJS157及对照质粒PKW1188转化PCC6803 | 第50页 |
| ·转化子的鉴定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PglnA启动子控制的ω-3去饱和酶基因的转基因集胞藻的构建 | 第54-6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菌株、藻株及培养条件 | 第54页 |
| ·分子生物学操作 | 第54页 |
| ·PCR反应 | 第54-55页 |
| ·集胞藻PCC6803和DR157藻株的转化 | 第55页 |
| ·结果 | 第55-59页 |
| ·ω-3去饱和酶基因编码序列的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55-56页 |
| ·质粒pJS169的构建 | 第56页 |
| ·重组质粒pJS169转化集胞藻PCC6803 | 第56-57页 |
| ·单交换子的PCR鉴定 | 第57-58页 |
| ·重组质粒pJS157转化SR169及转化子的鉴定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转基因集胞藻的部分生理特征的研究 | 第61-6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 ·藻株及培养 | 第61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61-62页 |
| ·全波长扫描光谱 | 第62页 |
| ·氮饥饿培养 | 第62页 |
| ·色素的提取 | 第62页 |
| ·结果 | 第62-67页 |
| ·不同培养条件下转基因集胞藻的生长曲线 | 第62-64页 |
| ·细胞色素全波长扫描 | 第64-65页 |
| ·30℃氮饥饿培养条件下转基因集胞藻的生长特性及细胞色素 | 第65-67页 |
| ·讨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转基因集胞藻多不饱和脂肪酸分析 | 第69-7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 ·材料 | 第69页 |
| ·蓝藻的收集 | 第69页 |
| ·蓝藻的冻干 | 第69页 |
| ·蓝藻总脂肪酸的提取及其甲脂化 | 第69-70页 |
| ·脂肪酸气相色谱 | 第70页 |
| ·结果 | 第70-74页 |
| ·蓝藻的收集、干燥与脂肪酸的提取 | 第70页 |
| ·30℃混养条件下脂肪酸的色谱分析 | 第70-71页 |
| ·20℃混养条件下脂肪酸的色谱分析 | 第71-74页 |
| ·讨论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6页 |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6-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6页 |
| ·工作展望 | 第76-77页 |
| 附录Ⅰ 缩略语表 | 第77-78页 |
| 附录Ⅱ 主要实验仪器 | 第78-79页 |
| 附录Ⅲ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