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权的可诉性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6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一、环境权可诉性的界定 | 第16-23页 |
(一) 环境权概述 | 第16-19页 |
1. 环境权的基本涵义 | 第16页 |
2. 环境权的性质 | 第16-18页 |
3. 环境权与民事权利的比较 | 第18-19页 |
(二) 环境权可诉性概述 | 第19-23页 |
1. 环境权可诉性产生背景 | 第19-21页 |
2. 环境权可诉性的基本涵义与特点 | 第21-23页 |
二、国外环境权可诉性制度的考察 | 第23-28页 |
(一) 美国公民诉讼制度考察 | 第23-25页 |
(二) 日本选定当事人诉讼制度考察 | 第25-26页 |
(三) 德国团体诉讼制度考察 | 第26-27页 |
(四) 小结 | 第27-28页 |
三、我国环境权可诉性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8-37页 |
(一) 我国环境权可诉性产生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1. 我国环境现状恶化 | 第28-29页 |
2. 我国现有诉讼中原告资格的限制 | 第29-31页 |
3. 我国行政手段难以保护环境公益 | 第31页 |
(二) 我国环境权可诉性产生的可行性 | 第31-37页 |
1. 我国建立环境可诉性之立法基础 | 第31-32页 |
2. 我国建立环境权可诉性之司法实践基础 | 第32-37页 |
四、环境权可诉性实现途径 | 第37-54页 |
(一) 环境权可诉性实现之立法途径 | 第37-42页 |
1. 环境权可诉性立法意义 | 第37-38页 |
2. 环境权可诉性具体内容设计 | 第38-42页 |
(二) 环境权可诉性实现之司法途径 | 第42-54页 |
1. 构建环境公益诉讼 | 第42-50页 |
2. 完善环境侵权诉讼制度 | 第50-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