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5页 |
第1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理论概述 | 第15-25页 |
1.1 网络的概念、发展、功能及特点 | 第15-19页 |
1.1.1 网络的概念 | 第15页 |
1.1.2 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6页 |
1.1.3 网络的基本功能 | 第16-17页 |
1.1.4 网络的特点 | 第17-19页 |
1.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0页 |
1.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 第19页 |
1.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19-20页 |
1.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 第20-25页 |
1.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1.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类型 | 第21-23页 |
1.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性 | 第23-25页 |
第2章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5-40页 |
2.1 当前大学生运用信息网络的现状综述 | 第25-27页 |
2.2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第27-32页 |
2.2.1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挑战 | 第27-30页 |
2.2.2 网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 第30-32页 |
2.3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32-34页 |
2.3.1 初步探索时期(1994年-1998年) | 第32-33页 |
2.3.2 主动建设时期(1999年-2000年) | 第33页 |
2.3.3 深入发展时期(2001年-现在) | 第33-34页 |
2.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34-35页 |
2.5 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2.5.1 教育观念落后,缺乏一定的主动性 | 第35-36页 |
2.5.2 方法内容单一,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 第36-37页 |
2.5.3 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一定的权威性 | 第37页 |
2.5.4 软硬件投入不足,缺乏一定的规划性 | 第37-38页 |
2.5.5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缺乏一定的畅通性 | 第38-40页 |
第3章 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 | 第40-49页 |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因素 | 第41-42页 |
3.1.1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 第41页 |
3.1.2 教育者的基本技能 | 第41页 |
3.1.3 信源的信任效果 | 第41-42页 |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因素 | 第42-43页 |
3.2.1 教育认知效果 | 第42页 |
3.2.2 群体规范效果 | 第42-43页 |
3.2.3 个性心理效果 | 第43页 |
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因素 | 第43-44页 |
3.3.1 目标达成效果 | 第43-44页 |
3.3.2 内容接受效果 | 第44页 |
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法因素 | 第44-46页 |
3.4.1 方法提示效果 | 第45页 |
3.4.2 打动方式效果 | 第45-46页 |
3.4.3 网语运用效果 | 第46页 |
3.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过程规律性因素 | 第46-48页 |
3.5.1 教育者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 第46-47页 |
3.5.2 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 | 第47页 |
3.5.3 内化与外化的辩证统一 | 第47-48页 |
3.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环境因素 | 第48-49页 |
3.6.1 社会性因素 | 第48页 |
3.6.2 网络环境因素 | 第48页 |
3.6.3 软硬件投入因素 | 第48-49页 |
第4章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依据和原则 | 第49-57页 |
4.1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依据 | 第49-53页 |
4.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 第49-50页 |
4.1.2 教育学基础理论 | 第50页 |
4.1.3 经济学理论 | 第50-51页 |
4.1.4 心理学基础理论 | 第51-52页 |
4.1.5 系统工程学理论 | 第52-53页 |
4.2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 第53-57页 |
4.2.1 方向性原则 | 第53页 |
4.2.2 时代性原则 | 第53-54页 |
4.2.3 针对性原则 | 第54页 |
4.2.4 创新性原则 | 第54-55页 |
4.2.5 规律性原则 | 第55-56页 |
4.2.6 系统性原则 | 第56-57页 |
第5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 | 第57-67页 |
5.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纬度的选择 | 第57-58页 |
5.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58-59页 |
5.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 第59-61页 |
5.3.1 根本评价标准 | 第59页 |
5.3.2 网络评价标准 | 第59-60页 |
5.3.3 具体评价标准 | 第60-61页 |
5.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要素 | 第61-64页 |
5.4.1 评价要素的具体构成 | 第61页 |
5.4.2 评价要素的具体内涵 | 第61-64页 |
5.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模型 | 第64-67页 |
5.5.1 评价机构的职责 | 第64-65页 |
5.5.2 评价模式 | 第65-67页 |
第6章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对策 | 第67-83页 |
6.1 “五力工程”:基于教育视角下的新思考 | 第67-76页 |
6.1.1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力 | 第67-69页 |
6.1.2 创新教育内容,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 第69-71页 |
6.1.3 探索教育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 第71-73页 |
6.1.4 整合教育队伍,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 | 第73-74页 |
6.1.5 健全管理机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执行力 | 第74-76页 |
6.2 校园网络教育阵地:基于网络层面建设的新思路 | 第76-81页 |
6.2.1 基础点:完善校园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 | 第76-77页 |
6.2.2 立足点:构建校园教育主题网站 | 第77-78页 |
6.2.3 关键点: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 第78-79页 |
6.2.4 融合点:开发网络服务功能 | 第79-80页 |
6.2.5 支撑点:提高网络驾驭能力 | 第80-81页 |
6.3 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基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新探索 | 第81-83页 |
6.3.1 发挥整体育人的合力优势 | 第81页 |
6.3.2 一体化教育网络的构建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研究的课题和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