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性声明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24页 |
| ·转子系统研究概述 | 第13-16页 |
| ·碰摩转子系统研究概述 | 第16-18页 |
| ·具有非对刚度转轴的转子系统的研究概述 | 第18页 |
| ·非线性转子系统的分析方法 | 第18-20页 |
| ·非线性转子的分岔 | 第20-21页 |
| ·非线性转子的混沌 | 第21-2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转子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26-39页 |
| ·转子动力学中的非线性问题 | 第26页 |
| ·LYAPUNOV指数 | 第26-29页 |
| ·Lyapunov指数定义 | 第26-27页 |
| ·Lyapunov计算 | 第27-28页 |
| ·混沌判别方法与最大Lyapunov指数 | 第28-29页 |
| ·POINCARE映射 | 第29-30页 |
| ·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30-33页 |
| ·Runge—Kutta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31-32页 |
| ·Runge—Kutta方法的几何意义 | 第32-33页 |
| ·碰摩模型 | 第33-35页 |
| ·概述 | 第33-34页 |
| ·约束微分系统模型 | 第34页 |
| ·分段光滑系统模型 | 第34-35页 |
| ·非线性油膜力模型 | 第35-39页 |
| 第三章 理想转子系统的碰摩周期运动分析 | 第39-48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基本方程 | 第39-40页 |
| ·碰摩周期运动分析 | 第40-42页 |
| ·碰摩周期的稳定性方程 | 第42-44页 |
| ·数值模拟 | 第44-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四章 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8-61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基本理论与基本方程 | 第49-53页 |
| ·平均法 | 第49-51页 |
| ·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分叉理论简述 | 第51-52页 |
| ·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第52-53页 |
| ·具有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的非主共振分析 | 第53-54页 |
| ·具有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的主共振分析 | 第54-59页 |
| ·主共振解析求解 | 第54-56页 |
| ·稳态解的稳定性分析 | 第56-57页 |
| ·主共振响应特性 | 第57-58页 |
| ·分岔拓扑结构分析 | 第58-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具有非线性刚度转子系统的碰摩运动特性研究 | 第61-70页 |
| ·引言 | 第61-62页 |
| ·基本方程 | 第62-63页 |
| ·碰摩力模型 | 第62-63页 |
| ·运动方程 | 第63页 |
| ·数值计算及其结果 | 第63-69页 |
| ·基准参数下的分岔过程 | 第63-65页 |
| ·偏心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 ·轮盘等效外阻尼的影响 | 第66-67页 |
| ·碰摩刚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非稳态油膜力作用下非线性刚度转子的碰摩运动特性研究 | 第70-86页 |
| ·引言 | 第70页 |
| ·基本方程 | 第70-73页 |
| ·非线性油膜力表达式 | 第71-72页 |
| ·碰摩力表达式 | 第72-73页 |
| ·关于转数比的分岔特性分析 | 第73-79页 |
| ·系统参数对转子系统运动的影响 | 第79-83页 |
| ·质量偏心对转子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79-82页 |
| ·阻尼对转子系统运动特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 第七章 非对称转子—轴承系统碰摩的动力学特性研究 | 第86-101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基本方程 | 第86-89页 |
| ·运动方程 | 第86-88页 |
| ·碰摩力模型 | 第88页 |
| ·油膜力模型 | 第88-89页 |
| ·关于刚度比(R_K)的分岔特性研究 | 第89-95页 |
| ·关于转速比(W)的分岔特性分析 | 第95-100页 |
| ·整体分析 | 第95-97页 |
| ·几个转速范围内的典型现象 | 第97-98页 |
| ·通往混沌的路径 | 第98-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4页 |
| ·结论 | 第101-102页 |
| ·展望 | 第102-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附录A 作者简介 | 第114-115页 |
|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