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19页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6-8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8-19页 |
| 1 辐射沙洲区及其附近海域悬浮体的调查研究 | 第8-10页 |
| 2 遥感技术在河口海岸带泥沙运移和辐射沙洲变迁研究中的应用 | 第10-15页 |
| 3 潮滩环境的近期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29页 |
| 第一节 辐射沙洲概况 | 第19-22页 |
| 第二节 地质背景 | 第22-24页 |
| 第三节 海洋动力条件 | 第24-26页 |
| 1 潮汐 | 第24页 |
| 2 潮流 | 第24-25页 |
| 3 余流 | 第25页 |
| 4 波浪 | 第25-26页 |
| 第四节 辐射沙洲形成的条件 | 第26-29页 |
| 1 地貌条件 | 第26-27页 |
| 2 水动力条件 | 第27-28页 |
| 3 物质条件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9-43页 |
|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数据预处理 | 第29-35页 |
| 1 海面光谱测量及悬浮体取样 | 第29-32页 |
| 2 卫星遥感影像数据 | 第32-34页 |
| 3 岸滩剖面数据 | 第34-35页 |
| 4 水深图 | 第35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 1 光谱测量数据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 2 悬浮体样品的室内处理方法 | 第36-37页 |
| 3 NOAA 影像进一步处理的方法 | 第37-43页 |
| 第四章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研究 | 第43-54页 |
| 第一节 悬浮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 第43-46页 |
| 1 2003 年春季(3-4 月)悬浮体的浓度分布特征 | 第43-45页 |
| 2 2003 年秋季(9 月)悬浮体的浓度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悬浮体中无机组分的含量分布 | 第46-48页 |
| 第三节 悬浮体的粒度分布特征 | 第48-49页 |
| 第四节 悬浮体的物质来源 | 第49-50页 |
| 第五节 悬浮体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 第六节 悬浮体分布扩散与沙洲发育的关系 | 第52-53页 |
| 第七节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表层悬沙浓度遥感反演分析 | 第54-64页 |
| 第一节 悬浮泥沙遥感定量模式 | 第55-57页 |
| 1 线性模式 | 第55页 |
| 2 对数模式 | 第55页 |
| 3 Gordon 模式 | 第55-56页 |
| 4 负指数模式 | 第56页 |
| 5 统一模式 | 第56页 |
| 6 综合模式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表层悬沙浓度遥感反演 | 第57-63页 |
| 1 研究区含沙水体光谱特征 | 第57-58页 |
| 2 海面离水反射率与遥感反射率的转换 | 第58页 |
| 3 悬沙浓度与海水遥感反射率关系式的建立 | 第58-60页 |
| 4 反演精度验证 | 第60-61页 |
| 5 反演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第三节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苏北潮滩的近期变化分析 | 第64-74页 |
| 第一节 条子泥岸滩剖面的季节变化 | 第64-67页 |
| 第二节 东沙沙脊潮滩的年度变化 | 第67-69页 |
| 第三节 苏北潮滩的变化分析 | 第69-73页 |
| 1 条子泥岸滩剖面季节性差异原因分析 | 第69-70页 |
| 2 东沙沙脊年季变化原因分析 | 第70页 |
| 3 人类活动对苏北潮滩发育的影响 | 第70-73页 |
| 第四节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七章 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潮沟变迁的遥感分析 | 第74-82页 |
| 第一节 大型潮沟的变迁 | 第74-76页 |
| 第二节 岸滩小型潮沟的摆动 | 第76-78页 |
| 第三节 潮沟变迁与辐射沙洲演化的关系 | 第78-79页 |
| 第四节 辐射沙洲的演化趋势 | 第79-81页 |
| 第五节 小结 | 第81-82页 |
| 第八章 结语 | 第82-85页 |
| 第一节 结论 | 第82-84页 |
| 第二节 存在问题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111页 |
| 附录一 计算气溶胶散射反射率的FORTRAN 程序 | 第111-11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包括已录用和待发表的)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