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低变质煤干馏特性及应用研究
1. 绪论 | 第1-20页 |
·引言 | 第7页 |
·低变质煤的开发利用 | 第7-9页 |
·我国及陕北地区低变质煤资源分布 | 第7-8页 |
·陕北地区低变质煤的利用情况 | 第8-9页 |
·煤的低温干馏 | 第9-14页 |
·煤的低温干馏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国内外低温干馏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低变质煤干馏产品介绍 | 第14-18页 |
·主要产品简介 | 第14-15页 |
·半焦的应用 | 第15-18页 |
·煤焦油的应用 | 第18页 |
·煤气的应用 | 第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0页 |
2. 低变质煤干馏的基础理论 | 第20-27页 |
·低变质煤的干馏 | 第20-24页 |
·低变质煤干馏的一般特征 | 第20-23页 |
·干馏机理 | 第23-24页 |
·低变质煤干馏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3. 陕北低变质煤低温干馏失重的实验室研究 | 第27-39页 |
·陕北低变质煤的煤质特征 | 第27-30页 |
·陕北低变质煤的宏观煤质特征 | 第27-29页 |
·陕北低变质煤的岩相特征 | 第29-30页 |
·陕北煤干馏失重实验 | 第30-35页 |
·实验用煤的准备 | 第30页 |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实验方案 | 第31页 |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31-35页 |
·小结 | 第35页 |
·正交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 | 第35-39页 |
·正交实验及分析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陕北低变质煤干馏半焦的特征研究 | 第39-47页 |
·焦炭分析与质量评价方法 | 第39-40页 |
·化学分析 | 第39页 |
·反应性能 | 第39页 |
·电阻率 | 第39-40页 |
·焦炭强度 | 第40页 |
·XRD分析 | 第40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40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0-46页 |
·陕北块煤与古交块煤煤质比较 | 第41-42页 |
·焦炭的工业分析及灰分分析对比 | 第42页 |
·焦炭的反应性能对比 | 第42-43页 |
·焦炭的电阻率对比 | 第43-44页 |
·焦炭强度 | 第44页 |
·石墨化程度对比 | 第44-45页 |
·显微形貌对比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5. 陕北低变质煤低温干馏半焦的工业化制备 | 第47-65页 |
·技术路线与工艺流程 | 第47-48页 |
·原料煤性质 | 第48页 |
·工艺条件 | 第48-49页 |
·干燥阶段 | 第48页 |
·干馏阶段 | 第48-49页 |
·冷却阶段 | 第49页 |
·炭化炉 | 第49-54页 |
·炭化炉内部结构 | 第50-52页 |
·煤气净化及焦油回收系统 | 第52-54页 |
·产品筛分系统 | 第54页 |
·低变质煤元素平衡计算 | 第54-57页 |
·物料平衡计算 | 第57页 |
·热量平衡计算 | 第57-63页 |
·热平衡收入项计算 | 第57-60页 |
·热平衡支出项计算 | 第60-63页 |
·炭化炉的热效率和干馏耗热量 | 第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6. 低温干馏炭化炉改进方向的技术探讨 | 第65-72页 |
·半焦工业化生产的问题 | 第65页 |
·低温干馏炭化炉改进方向的技术探讨 | 第65-71页 |
·提高煤气热值 | 第65-67页 |
·煤气综合利用 | 第67-69页 |
·焦油的分离问题 | 第69-70页 |
·其他问题的解决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7.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