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英文提要 | 第4-7页 |
导言 | 第7-17页 |
一、论文的选题动因、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9-13页 |
二、论文的主题、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第一章 荀子思想的时代和思想背景 | 第17-41页 |
第一节 礼治的窘境和礼法角色的现实定位 | 第17-30页 |
一、七国实力的消长和政治格局的变换 | 第17-21页 |
二、官僚体制的建立和士阶层的活跃 | 第21-23页 |
三、礼法在实践层面的角色定位 | 第23-30页 |
第二节 从“道术为天下裂”到百家的对话和融合 | 第30-41页 |
一、儒、道、法家等学者关于“治道”的争鸣 | 第30-35页 |
二、稷下学宫与战国时期的学术交融 | 第35-41页 |
第二章 原始儒家文化的传承和荀子礼本位思想体系的建立 | 第41-82页 |
第一节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儒家礼学思想的奠基和发展 | 第41-59页 |
一、孔子重礼情结及其时代因缘 | 第41-48页 |
二、孔门弟子的分化和郭店楚简的礼学思想 | 第48-54页 |
三、孟子的礼论及其对礼学思想的发展 | 第54-59页 |
第二节 荀子对礼的根据的现实论证和其礼本位思想体系的建构 | 第59-82页 |
一、“法先王”、“法后王”与“道贯”的社会理念 | 第59-65页 |
二、性恶论:教化理论的价值预设 | 第65-70页 |
三、荀子礼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和“王道”理想 | 第70-82页 |
第三章 荀子礼学思想的原则、特点与礼法关系 | 第82-134页 |
第一节 荀子礼学思想的理论原则 | 第82-93页 |
一、富而后教与教化为本原则 | 第82-89页 |
二、礼的称情节欲原则 | 第89-93页 |
第二节 荀子礼学思想的特点 | 第93-108页 |
一、突出“名分意识” | 第93-99页 |
二、主敬和神道设教 | 第99-108页 |
第三节 君主和师相在荀子礼治思想中的主体地位 | 第108-123页 |
一、典范政治与政治上的虚君主义 | 第108-116页 |
二、伊尹之志与师、相的正礼守道作用 | 第116-123页 |
第四节 法、刑在荀子思想中的地位及与早期法家思想的比较 | 第123-134页 |
一、荀子重法思想的学术渊源 | 第123-126页 |
二、荀子之法与法家思想的比较 | 第126-134页 |
第四章 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 | 第134-187页 |
第一节 道家、墨家、法家的礼学思想及其对礼学的贡献 | 第134-157页 |
一、道家著作《老子》《庄子》的礼学思想 | 第134-142页 |
二、儒家礼学的异端:墨子的礼乐思想的局限和价值 | 第142-148页 |
三、齐晋文化传统与稷下法家、三晋法家的礼学思想 | 第148-157页 |
第二节 礼书的文本化和战国时期礼学思潮对荀子思想的影响 | 第157-187页 |
一、礼学思潮在战国的发展和礼书的文本化 | 第157-160页 |
二、吸收和回应:荀子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 | 第160-187页 |
(一) 荀子与道家礼学思想 | 第160-165页 |
(二) 荀子与墨家礼学思想 | 第165-172页 |
(三) 荀子与法家礼学思想 | 第172-178页 |
(四) 荀子与儒家礼学思想 | 第178-187页 |
结语: 荀子政治思想的历史命运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 第187-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195-201页 |
后记 | 第2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