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早期的南京国民政府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概述 | 第13-27页 |
第一节 合署办公前的省政府概况 | 第13-18页 |
一、施政宗旨及权限 | 第13-14页 |
二、省政府委员会与省政府主席 | 第14-17页 |
三、各厅、处与其他专管机关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早期的南京国民政府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概况 | 第18-27页 |
一、实施原因 | 第18-20页 |
二、实施目的 | 第20-22页 |
三、合署办公的机构 | 第22-23页 |
四、合署办公的文书处理 | 第23-26页 |
五、合署办公的经费与庶务管理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四川省政府的合署办公制度研究 | 第27-110页 |
第一节 合署办公的开始 | 第27-32页 |
一、合署办公的开始 | 第27-29页 |
二、联席办公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合署办公的机构设置变化 | 第32-49页 |
一、抗战爆发前的机构设置 | 第33-38页 |
(一) 1936 年12 月前的机构设置 | 第33-35页 |
(二) 1936 年12 月至抗战爆发前的机构设置 | 第35-37页 |
(三) 政务综核室与“四个委员会” | 第37-38页 |
二、抗战期间的机构设置 | 第38-43页 |
(一) 1941 年时的机构设置 | 第39-40页 |
(二) 1944 年1 月的机构设置 | 第40-43页 |
三、抗战胜利后的机构设置 | 第43-49页 |
第三节 合署办公机构的人员设置变化 | 第49-66页 |
一、抗战爆发前的人员设置 | 第49-57页 |
(一) 1936 年12 月前的人员设置 | 第49-51页 |
(二) 1936 年12 月后的人员设置 | 第51-57页 |
二、抗战期间的人员设置 | 第57-64页 |
(一) 关于是否应该裁员的争论 | 第57-61页 |
(二) 1941 年时的人员设置 | 第61-63页 |
(三) 1944 年1 月的人员设置 | 第63-64页 |
三、抗战后的人员设置 | 第64-66页 |
第四节 合署办公机构的经费变化 | 第66-80页 |
一、抗战前的经费 | 第67-69页 |
二、抗战期间的经费 | 第69-73页 |
三、抗战胜利后的经费 | 第73-80页 |
第五节 合署办公的文书处理与行政效率 | 第80-107页 |
一、文书处理 | 第80-84页 |
二、加快文书处理的措施 | 第84-104页 |
(一) 公文改良 | 第84-87页 |
(二) 部分文书处理的简化 | 第87-89页 |
(三) 改良文电以节省费用、提高行政效率 | 第89-95页 |
(四) 代核判——文书判行手续的简化 | 第95-99页 |
(五) 文书处理竞赛 | 第99-104页 |
三、对合署办公行政效率的估计 | 第104-107页 |
第六节 合署办公的庶务管理 | 第107-110页 |
第三章 余论 | 第110-116页 |
一、制度化:四川省政府合署办公的显著特点 | 第110页 |
二、省政府合署办公制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第110-112页 |
三、实行合署办公的最终结果与最初目的相差甚远 | 第112-114页 |
四、政治制度史不应该只是其早期的“规章史”,更应该是“发展史”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