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9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5页 |
·我国水稻生产概况 | 第10页 |
·白叶枯病和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 第10-11页 |
·白叶枯病对水稻的危害 | 第10页 |
·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 第10-11页 |
·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的对策及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和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应用 | 第11-13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发掘与应用 | 第11-12页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应用 | 第12-13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3-14页 |
·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5-16页 |
·水稻抗褐飞虱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6页 |
·水稻多种抗性基因的分子聚合 | 第16页 |
·分子标记在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RAPD标记 | 第16-17页 |
·SSR标记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和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聚合 | 第18页 |
·利用SSR标记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19-36页 |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材料 | 第19-20页 |
·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 | 第19页 |
·两优932的串粉混杂株 | 第19页 |
·作纯度鉴定的两优932种子 | 第19页 |
·作真伪鉴定的鄂粳杂1号种子 | 第19页 |
·引物及试剂 | 第19-20页 |
·方法 | 第20-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PCR标记的筛选和目标基因的检测 | 第20页 |
·从叶片提取DNA | 第20-21页 |
·从种子提取DNA | 第21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21页 |
·PCR反应程序 | 第21页 |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1-22页 |
·快速银染显色 | 第2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22页 |
·抗性鉴定 | 第22-24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和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的分子聚合 | 第24-27页 |
·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24-25页 |
·目标基因的检测和抗性基因聚合品系的获得 | 第25-26页 |
·育成品系的抗性表现 | 第26-27页 |
·SSR标记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 | 第27-31页 |
·实例1:两优932的种子纯度鉴定 | 第27-29页 |
·实例2:鄂粳杂1号的真伪鉴定 | 第29-31页 |
·讨论 | 第31-36页 |
·携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4或(和)Bph15材料的抗性分析 | 第31页 |
·Bph14和Bph15基因的应用前景 | 第31-32页 |
·Xa23基因的应用前景 | 第32-33页 |
·SSR标记技术鉴定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的准确性问题 | 第33-34页 |
·特异引物的筛选 | 第33页 |
·种子纯度鉴定的样本大小 | 第33-34页 |
·多重PCR技术的应用 | 第34页 |
·真伪鉴定的证伪与证实 | 第34页 |
·DNA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4-35页 |
·SSR标记技术在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36-37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实现多种抗性基因的聚合 | 第36页 |
·SSR标记技术能有效地鉴定杂交稻种子的纯度和真伪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录1(试剂) | 第45-46页 |
附录2(引物特征表) | 第46-47页 |
附录3(Xa23基因的连锁遗传图谱) | 第47-48页 |
附录4(Bph14基因的连锁遗传图谱) | 第48-49页 |
附录5(Bph15基因的连锁遗传图谱)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