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 第12-18页 |
(一) 资产证券化的起源与扩展 | 第12-13页 |
(二) 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 第13-15页 |
(三)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15-17页 |
(四) 资产证券化中的“真实出售” | 第17-18页 |
二 “真实出售”的法律与经济分析 | 第18-24页 |
(一) 资产“真实出售”的法律关系 | 第18-21页 |
1. 真实出售法律关系之主体 | 第18-19页 |
2. 真实出售法律关系之客体 | 第19-20页 |
3. 真实出售法律关系之内容 | 第20-21页 |
(二) 资产“真实出售“的经济分析 | 第21-24页 |
1. 对发起人的益处 | 第21-22页 |
2. 对投资者的益处 | 第22页 |
3. 对宏观经济的益处 | 第22-23页 |
4. 弥补了担保制度的缺陷 | 第23页 |
5. 降低了参与各方的监督成本 | 第23-24页 |
三 “真实出售”的方式及其法律问题 | 第24-32页 |
(一) 债权转让的历史发展 | 第24-25页 |
(二) “真实出售”的方式 | 第25-27页 |
1. 更新(Novation) | 第25-26页 |
2. 从属参与(Sub-participation) | 第26页 |
3. 债权让与(Assignment) | 第26-27页 |
(三) 关于将来债权的可让与性问题 | 第27-28页 |
(四) “真实出售”的法律效力 | 第28-31页 |
1. 对内效力 | 第28-29页 |
2. 对外效力 | 第29-31页 |
(五) 担保权的变动 | 第31-32页 |
四 “真实出售”的判定标准问题 | 第32-40页 |
(一) 关于资产“真实出售”的判定标准问题 | 第32-37页 |
1. 资产转让交易行为本身的判定标准 | 第33-35页 |
2. 资产转让之后发起人与 SPV 关系的判定标准 | 第35-37页 |
(二) 资产“真实出售”的法律风险 | 第37-40页 |
1. 可撤销交易风险 | 第38页 |
2. 重新定性风险 | 第38页 |
3. 混合风险 | 第38-39页 |
4. 实质合并风险 | 第39-40页 |
五 资产“真实出售”在中国的法律问题 | 第40-53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构建“真实出售”的必要性 | 第40-44页 |
1. 资产“真实出售”弥补了我国破产法的无效率 | 第40-42页 |
2. 资产“真实出售”弥补了我国担保法的无效率 | 第42-44页 |
(二) 中国建构资产“真实出售”制度的法律环境分析 | 第44-53页 |
1. 我国拟进行“真实出售”的资产选择问题 | 第44-45页 |
2. 我国法律关于债权让与态度的转变 | 第45-46页 |
3. 我国资产证券化中债权让与公示制度问题 | 第46-47页 |
4. 我国债权转让中附带担保权益的变动问题 | 第47-48页 |
5. 我国资产“真实出售”标准问题 | 第48-49页 |
6. 我国资产“真实出售”撤销问题 | 第49-50页 |
7. 我国资产证券化中有关追索权的问题 | 第50页 |
8. 我国资产证券化中实质合并问题 | 第50-53页 |
结论:中国构建“真实出售”制度的立法设想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