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5页 |
第一部分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 | 第15-26页 |
一、社会保障法的本质 | 第15-18页 |
(一) 社会保障法是生存权利和基本发展权利保护法 | 第15-16页 |
(二) 社会保障法是弱者保护法 | 第16-17页 |
(三) 社会保障法是收入分配调节法 | 第17-18页 |
二、农村社会保障法的价值 | 第18-21页 |
(一) 生活安全是农村社会保障法的首要价值 | 第18页 |
(二) 分配正义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另一重要价值追求 | 第18-21页 |
三、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相关社会问题的联系 | 第21-26页 |
(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公平、社会稳定 | 第21-22页 |
(二)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健康发展 | 第22-24页 |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24-25页 |
(四)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生育政策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概述 | 第26-39页 |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 | 第26-28页 |
二、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一) 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单一、水平过低、覆盖面小 | 第29页 |
(二) 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 第29-30页 |
(三) 缺乏有效管理、透明度差 | 第30页 |
(四) 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极差 | 第30-31页 |
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和问题存在的解释 | 第31-39页 |
(一)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及现存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31-35页 |
(二)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存问题的现实成因 | 第35-39页 |
第三部分 关于土地保障和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分析 | 第39-50页 |
一、关于土地保障的分析 | 第39-44页 |
(一) 对土地保障理论本身的置疑 | 第39-41页 |
(二) 土地保障能力弱化 | 第41-42页 |
(三) 传统大家庭趋于瓦解 | 第42-44页 |
二、二元社会保障结构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分析 | 第44-50页 |
(一) 关于二元社会保障结构的分析 | 第44-46页 |
(二) 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分析 | 第46-50页 |
第四部分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和可行性分析 | 第50-63页 |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50-56页 |
(一)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时间差比较分析 | 第50-51页 |
(二)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时农业部门的份额比较分析 | 第51-54页 |
(三) 关于人口压力的比较分析 | 第54-55页 |
(四)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第55-56页 |
二、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行性的经济分析 | 第56-58页 |
(一)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 | 第56-58页 |
(二) 农民收入水平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 | 第58页 |
三、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 第58-63页 |
(一) 非经济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影响的历史说明 | 第58-59页 |
(二) 非经济因素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影响的理论解释 | 第59-61页 |
(三) 非经济因素对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影响具体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 | 第63-81页 |
一、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个立足点 | 第63-67页 |
(一) 立足于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化制度安排长期存在的现实 | 第63-64页 |
(二) 立足于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状 | 第64-65页 |
(三) 立足于家庭观念较强、家庭地位重要的传统与现实 | 第65-66页 |
(四) 立足于八亿农村人口的现状 | 第66-67页 |
二、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 | 第67-69页 |
(一) 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 | 第67-68页 |
(二)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般原则 | 第68-69页 |
三、现存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方式分析 | 第69-71页 |
(一) 国家保障方式 | 第69页 |
(二) 农村社区保障 | 第69-70页 |
(三) 个人保障 | 第70-71页 |
(四) 社会互助 | 第71页 |
(五) 家庭保障 | 第71页 |
四、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构建 | 第71-81页 |
(一)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模式 | 第71-73页 |
(二) 我国农村社会制度的过渡模式 | 第73-79页 |
(三)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升级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