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1-16页 |
·发根农杆菌和Ri质粒 | 第10-11页 |
·发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形成的机制 | 第11-12页 |
·菌株 | 第11页 |
·外植体 | 第11页 |
·化学因子 | 第11-12页 |
·物理因子 | 第12页 |
·毛状根遗传转化的特性 | 第12页 |
·再生植株的鉴定 | 第12-13页 |
·发根农杆菌的应用 | 第13-14页 |
·用于获得转基因植物和培育作物新品种 | 第13-14页 |
·促进植物生根 | 第14页 |
·用于生产外源基因产物 | 第14页 |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4-16页 |
2 发根农杆菌转化三倍体毛白杨 | 第16-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研究材料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转化植株的PCR检测 | 第17-18页 |
·冠瘿碱检测分析 | 第18-1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9-26页 |
·抗生素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19-20页 |
·三种农杆菌对三倍体白杨叶片的转化 | 第20页 |
·毛状根进一步培养 | 第20-21页 |
·毛状根诱导植株再生 | 第21-22页 |
·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组培苗的形态鉴定 | 第22-23页 |
·PCR检测鉴定 | 第23-25页 |
·冠瘿碱的鉴定 | 第25-2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6-28页 |
3 Ri质粒转化三倍体毛白杨形态变异的研究 | 第28-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各无性系试管苗的形态变异 | 第29-31页 |
·三倍体转基因无性系试管苗的生根率变化 | 第31-34页 |
·各转基因无性系试管苗发根数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各无性系试管苗高生长量的差异 | 第35-36页 |
·发根农杆菌转基因植株当年生苗叶片变异研究 | 第36-37页 |
·转基因植株当年苗茎的生长变异 | 第37-39页 |
·转基因各无性系生长指标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39-4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4 发根农杆菌转化杨树植株的叶绿素和净光合速率变化 | 第41-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材料 | 第41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 第41-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5页 |
·转基因无性系间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第42-43页 |
·转基因无性系间叶绿素含量与光合速率关系 | 第43-45页 |
·苗高与净光合速率的关系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5 转基因植株内源激素变异 | 第47-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7页 |
·色谱条件 | 第47页 |
·内源激素的提取、纯化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转化后植株叶片内源IAA含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转化后植株叶片内源ABA含量的变化 | 第49-50页 |
·转化后植株叶片内源ZT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转基因植株叶片内源IAA/ABA比值的变化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6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紫叶矮樱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