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工程化的软件开发 | 第12-14页 |
1.2.1 软件开发工程化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2.2 软件开发工程化的可能性 | 第13-14页 |
§1.3 统一建模语言概述 | 第14-18页 |
1.3.1 UML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15页 |
1.3.2 UML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1.3.3 UML与面向对象的软件分析与设计(OOA&D) | 第16-17页 |
1.3.4 UML的应用领域 | 第17-18页 |
1.3.5 应用UML应注意的问题 | 第18页 |
§1.4 工程化软件开发的基本原则 | 第18-21页 |
1.4.1 严格化和形式化原则 | 第18-19页 |
1.4.2 分割原则 | 第19-20页 |
1.4.3 模块化原则 | 第20页 |
1.4.4 抽象原则 | 第20-21页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3-41页 |
§2.1 理解系统需求 | 第23-26页 |
2.1.1 理解系统需求的意义 | 第23-24页 |
2.1.2 系统总体问题陈述 | 第24-25页 |
2.1.3 系统功能性需求陈述 | 第25-26页 |
2.1.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陈述 | 第26页 |
§2.2 用例分析 | 第26-28页 |
2.2.1 定义用例的方法 | 第26-27页 |
2.2.2 用例分析的作用 | 第27-28页 |
2.2.3 构建用例模型的原则 | 第28页 |
§2.3 系统级用例 | 第28-31页 |
§2.4 子系统级用例 | 第31-39页 |
2.4.1 细化“工程项目”用例 | 第31-32页 |
2.4.2 细化“工具箱”用例 | 第32-33页 |
2.4.3 细化“数字空三”用例 | 第33-35页 |
2.4.4 细化“DEM获取”用例 | 第35-36页 |
2.4.5 细化“影像图制作”用例 | 第36-37页 |
2.4.6 细化“地物采集”用例 | 第37-38页 |
2.4.7 细化“影像分析”用例 | 第38页 |
2.4.8 细化“三维重建”用例 | 第38-39页 |
§2.5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系统分析与架构设计 | 第41-54页 |
§3.1 计算算法分析 | 第41-47页 |
3.1.1 定向计算 | 第41-42页 |
3.1.2 中心投影成像解算 | 第42-43页 |
3.1.3 有理函数模型 | 第43-44页 |
3.1.4 坐标转换 | 第44-45页 |
3.1.5 地形图图幅信息计算 | 第45-46页 |
3.1.6 纠正参数解算 | 第46-47页 |
3.1.7 平差计算 | 第47页 |
3.1.8 内插算法 | 第47页 |
§3.2 影像处理分析 | 第47-49页 |
3.2.1 影像运算 | 第47-48页 |
3.2.2 影像纠正变换 | 第48页 |
3.2.3 图片控件 | 第48页 |
3.2.4 影像拓扑计算 | 第48-49页 |
3.2.5 影像框标自动识别 | 第49页 |
3.2.6 立体显示 | 第49页 |
§3.3 系统架构设计 | 第49-53页 |
3.3.1 确定系统总体框架 | 第49-51页 |
3.3.2 系统数据组织与管理 | 第51页 |
3.3.3 系统基础类库开发 | 第51-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系统结构设计 | 第54-77页 |
§4.1 理解系统类图 | 第54页 |
§4.2 “工程项目”类图设计 | 第54-55页 |
§4.3 “工具箱”类图设计 | 第55-61页 |
4.3.1 内部定向模块 | 第55-56页 |
4.3.2 相对定向模块 | 第56-57页 |
4.3.3 绝对定向模块 | 第57页 |
4.3.4 后方交会模块 | 第57-58页 |
4.3.5 前方交会模块 | 第58-59页 |
4.3.6 核线纠正模块 | 第59页 |
4.3.7 影像金字塔模块 | 第59-60页 |
4.3.8 坐标变换模块 | 第60-61页 |
§4.4 “数字空三”类图设计 | 第61-67页 |
4.4.1 区域规划模块 | 第61-62页 |
4.4.2 区域转点模块 | 第62页 |
4.4.3 选点判读模块 | 第62-63页 |
4.4.4 坐标量测模块 | 第63页 |
4.4.5 相对定向与模型联接模块 | 第63-64页 |
4.4.6 坐标修测模块 | 第64页 |
4.4.7 区域概算模块 | 第64-65页 |
4.4.8 布点方案模块 | 第65页 |
4.4.9 平差计算模块 | 第65-66页 |
4.4.10 区域接边模块 | 第66页 |
4.4.11 成果整理模块 | 第66-67页 |
§4.5 “DEM提取”类图设计 | 第67-69页 |
4.5.1 影像匹配模块 | 第67-68页 |
4.5.2 匹配点检查与交会计算模块 | 第68-69页 |
4.5.3 内插DEM模块 | 第69页 |
4.5.4 DEM编辑模块 | 第69页 |
§4.6 “影像地图制作”类图设计 | 第69-72页 |
4.6.1 纠正参数解算模块 | 第70页 |
4.6.2 影像正射纠正模块 | 第70页 |
4.6.3 影像镶嵌模块 | 第70-71页 |
4.6.4 影像地图分幅模块 | 第71页 |
4.6.5 影像地图整饰模块 | 第71-72页 |
§4.7 “地物采集”类图设计 | 第72-73页 |
4.7.1 单像地物采集模块 | 第72页 |
4.7.2 立体地物采集模块 | 第72-73页 |
4.7.3 图幅整饰模块 | 第73页 |
§4.8 “影像分析”类图设计 | 第73-75页 |
4.8.1 影像预处理模块 | 第73-74页 |
4.8.2 彩色合成模块 | 第74页 |
4.8.3 影像融合模块 | 第74-75页 |
§4.9 “空间三维重建”类图设计 | 第75页 |
§4.10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系统行为设计 | 第77-107页 |
§5.1 理解序列图 | 第77-78页 |
§5.2 “工程项目”交互设计 | 第78-79页 |
5.2.1 用例“新建项目” | 第78页 |
5.2.2 用例“打开项目” | 第78-79页 |
5.2.3 用例“选择项目” | 第79页 |
§5.3 “工具箱”交互设计 | 第79-86页 |
5.3.1 用例“内定向” | 第79-80页 |
5.3.2 用例“相对定向” | 第80-81页 |
5.3.3 用例“绝对定向” | 第81-82页 |
5.3.4 用例“前方交会” | 第82页 |
5.3.5 用例“后方交会” | 第82-83页 |
5.3.6 用例“核线纠正” | 第83页 |
5.3.7 用例“影像金字塔” | 第83-84页 |
5.3.8 用例“坐标变换” | 第84-86页 |
§5.4 “数字空三”交互设计 | 第86-95页 |
5.4.1 用例“区域规划” | 第86页 |
5.4.2 用例“区域转点” | 第86-87页 |
5.4.3 用例“选点判读” | 第87-88页 |
5.4.4 用例“坐标量测” | 第88页 |
5.4.5 用例“相对定向与模型联接” | 第88-89页 |
5.4.6 用例“坐标修测” | 第89页 |
5.4.7 用例“区域概算” | 第89-90页 |
5.4.8 用例“布点方案” | 第90-91页 |
5.4.9 用例“平差计算” | 第91-92页 |
5.4.10 用例“区域接边” | 第92页 |
5.4.11 用例“成果整理” | 第92-95页 |
§5.5 “DEM提取”交互设计 | 第95-97页 |
5.5.1 用例“影像匹配” | 第95页 |
5.5.2 用例“格网点检查与交会计算” | 第95-96页 |
5.5.3 用例“内插DEM” | 第96页 |
5.5.4 用例“DEM编辑” | 第96-97页 |
§5.6 “影像地图制作”交互设计 | 第97-100页 |
5.6.1 用例“纠正参数解算” | 第97-98页 |
5.6.2 用例“影像正射纠正” | 第98页 |
5.6.3 用例“影像镶嵌” | 第98-99页 |
5.6.4 用例“影像分幅” | 第99-100页 |
5.6.5 用例“影像整饰” | 第100页 |
§5.7 “地物采集”交互设计 | 第100-103页 |
5.7.1 用例“单像地物采集” | 第100-101页 |
5.7.2 用例“立体地物采集” | 第101-102页 |
5.7.3 用例“图幅整饰” | 第102-103页 |
§5.8 “影像分析”交互设计 | 第103-104页 |
5.8.1 用例“影像预处理” | 第103页 |
5.8.2 用例“彩色合成” | 第103-104页 |
5.8.3 用例“影像融合” | 第104页 |
§5.9 “空间三维重建”交互设计 | 第104-106页 |
5.9.1 用例“数据处理” | 第104-105页 |
5.9.2 用例“三维动态显示” | 第105页 |
5.9.3 用例“添属性信息” | 第105-106页 |
§5.10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六章 系统功能实现 | 第107-121页 |
§6.1 COM组件技术 | 第107-110页 |
6.1.1 基于COM组件开发软件的优点 | 第107-108页 |
6.1.2 理解基于接口的编程方式 | 第108页 |
6.1.3 COM组件的开发 | 第108-109页 |
6.1.4 COM组件的调用 | 第109-110页 |
§6.2 组件式应用系统开发 | 第110-116页 |
6.2.1 组件管理 | 第110-111页 |
6.2.2 模型代码生成 | 第111页 |
6.2.3 组件实现形式 | 第111-116页 |
§6.3 用户界面设计 | 第116-120页 |
6.3.1 用户界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116-117页 |
6.3.2 从用例到用户界面 | 第117-120页 |
6.3.3 用户界面布局 | 第120页 |
§6.4 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总结展望 | 第121-123页 |
§7.1 总结 | 第121页 |
§7.2 进一步的工作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