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20页 |
| ·课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 ·盐效应 | 第12-14页 |
| ·盐效应的应用 | 第14-16页 |
| ·溶盐精馏 | 第14-15页 |
| ·加盐萃取精馏 | 第15页 |
| ·加盐萃取 | 第15页 |
| ·其它联合过程 | 第15-16页 |
| ·加盐萃取精馏特点及关键 | 第16-17页 |
| ·加盐萃取精馏的特点 | 第16页 |
| ·加盐萃取精馏技术的关键 | 第16-17页 |
| ·加盐萃取精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 第2章 加盐萃取精馏的理论基础 | 第20-43页 |
| ·萃取精馏原理 | 第20-22页 |
| ·萃取剂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 ·物理作用 | 第23页 |
| ·络合作用 | 第23-24页 |
| ·萃取剂的选择方法 | 第24-29页 |
| ·定性判断 | 第24-25页 |
| ·定量估算 | 第25-26页 |
| ·实验测定 | 第26-27页 |
| ·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技术 | 第27-29页 |
| ·盐效应理论 | 第29-34页 |
| ·静电作用理论 | 第29-31页 |
| ·Pitzer电解质溶液理论 | 第31页 |
| ·离子水化理论 | 第31-32页 |
| ·范德华力理论 | 第32页 |
| ·内压力理论 | 第32-33页 |
| ·定标粒子理论 | 第33页 |
| ·水合作用理论 | 第33-34页 |
| ·盐效应对汽液相平衡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盐效应对液液相平衡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汽液平衡盐效应模型 | 第36-41页 |
| ·经验的、简化的模型 | 第36-38页 |
| ·经典电解质溶液理论模型 | 第38-39页 |
| ·近代统计力学理论模型研究 | 第39-40页 |
| ·分子模拟模型 | 第40-41页 |
| ·盐的选择 | 第41-42页 |
| ·本章小节 | 第42-43页 |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43-58页 |
| ·概述 | 第43-44页 |
| ·实验试剂、仪器及检测 | 第44-46页 |
|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 ·实验检测 | 第45-46页 |
|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 ·校正因子的测定 | 第46页 |
| ·实验装置的验证 | 第46-47页 |
| ·实验步骤 | 第47页 |
| ·汽液平衡实验 | 第47-52页 |
| ·加盐萃取精馏实验 | 第52-55页 |
| ·实验装置 | 第52-53页 |
| ·实验过程 | 第53页 |
| ·各因素对液相中正庚烷含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 ·加盐萃取精馏工艺实验 | 第55-56页 |
| ·正庚烷-苯非极性体系加盐萃取精馏工艺流程的提出 | 第56-57页 |
| ·工艺流程图 | 第56-57页 |
| ·工艺流程简述 | 第57页 |
| ·本章小节 | 第57-58页 |
| 第4章 DMF+KSCN萃取精馏理论分析及盐效应数学模型 | 第58-67页 |
| ·DMF+KSCN溶剂加盐的理论分析 | 第58-60页 |
| ·溶剂与正庚烷-苯组分的相互作用 | 第58-59页 |
| ·盐与正庚烷-苯两组分的相互作用 | 第59页 |
| ·加盐的极性溶剂与正庚烷-苯组分的相互作用 | 第59-60页 |
| ·正庚烷-苯体系汽液平衡盐效应数学模型的研究 | 第60-63页 |
| ·盐效应模型的提出 | 第60-62页 |
| ·盐效应模型的验证 | 第62-63页 |
| ·盐效应分离作用理论预测 | 第63-66页 |
| ·溶剂化理论 | 第63-64页 |
| ·溶剂化自由能的计算 | 第64-66页 |
| ·本章小节 | 第66-67页 |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创新点 | 第68页 |
| ·建议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