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资源的能量分配机制的研究
第1章 绪论 | 第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论文工作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知识 | 第14-38页 |
2.1 网格概述 | 第14-18页 |
2.1.1 网格的目的 | 第14-15页 |
2.1.2 网格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3 网格的体系结构 | 第16-18页 |
2.2 网格资源管理 | 第18-25页 |
2.2.1 网格资源管理分层模型 | 第19-21页 |
2.2.2 网格资源管理系统抽象所有者模型 | 第21-22页 |
2.2.3 网格资源管理的计算经济模型 | 第22-24页 |
2.2.4 三种资源管理模型的特点 | 第24-25页 |
2.2 移动代理概述 | 第25-34页 |
2.2.1 移动代理的起源 | 第25-26页 |
2.2.2 移动Agent的概念 | 第26-27页 |
2.2.3 移动Agent的优势 | 第27-29页 |
2.2.3 移动Agent系统结构体系 | 第29-31页 |
2.2.4 现有的移动Agent系统 | 第31-34页 |
2.3 移动Agent的关键技术 | 第34-38页 |
2.4.1 通信机制 | 第34-35页 |
2.4.2 安全机制 | 第35-37页 |
2.4.3 迁移机制 | 第37-38页 |
第3章 网格资源的广义能量模型 | 第38-52页 |
3.1 网格资源的广义能量模型 | 第38-40页 |
3.1.1 网格资源概述 | 第38-39页 |
3.1.2 网格资源的广义能量模型 | 第39-40页 |
3.2 资源描述语言RSL | 第40-45页 |
3.2.1 语法 | 第41-43页 |
3.2.2 标记 | 第43页 |
3.2.3 属性 | 第43-44页 |
3.2.4 RSL语法和标记规则 | 第44-45页 |
3.3 相关模型 | 第45-52页 |
3.3.1 灰色投影模型 | 第45-50页 |
3.3.2 网格资源信用模型 | 第50-52页 |
第4章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资源能量分配机制概述 | 第52-58页 |
4.1 网格资源能量的消耗与恢复 | 第52-53页 |
4.1.1 网格资源能量的消耗 | 第52页 |
4.1.2 网格资源能量的恢复 | 第52-53页 |
4.2 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资源能量主动分配 | 第53-54页 |
4.2.1 网格资源能量的流动 | 第53-54页 |
4.2.2 网格资源能量的辐射 | 第54页 |
4.2.3 网格资源能量的累积 | 第54页 |
4.2.4 网格资源能量的衰减 | 第54页 |
4.3 网格资源能量的区域分配 | 第54-56页 |
4.3.1 网格资源能量的等级、区域划分 | 第55页 |
4.3.2 区域内的能量分配 | 第55页 |
4.3.3 区域间的能量平衡 | 第55-56页 |
4.5 网格资源能量周期与Agent生存周期 | 第56-58页 |
4.5.1 网格资源能量的生存周期 | 第56-57页 |
4.5.2 移动代理的生存周期 | 第57-58页 |
第5章 基于能量的移动代理通信机制 | 第58-67页 |
5.1 移动代理通信的基本问题 | 第58-61页 |
5.1.1 移动代理的通信机制 | 第58-59页 |
5.1.2 移动代理的通信失效问题 | 第59-60页 |
5.1.3 移动代理的消息追逐问题 | 第60-61页 |
5.2 基于能量的移动代理通信机制 | 第61-66页 |
5.2.1 通信模型 | 第61-62页 |
5.2.2 主要数据结构 | 第62页 |
5.2.3 通信步骤 | 第62-64页 |
5.2.4 通信算法 | 第64-65页 |
5.2.5 能量消耗函数 | 第65-66页 |
5.3 问题的解决 | 第66-67页 |
5.3.1 通信失效问题的解决 | 第66页 |
5.3.2 消息追逐问题的解决 | 第66-6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