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第2章 积极财政政策综述 | 第15-24页 |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外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 第15页 |
·内部:宏观经济由短缺经济转变为有效需求不足 | 第15-16页 |
·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 | 第16-17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 | 第17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1998年:启动 | 第18页 |
·1999年:进一步加大力度 | 第18-19页 |
·2000年:继续保持力度 | 第19页 |
·2001年:保持稳定性 | 第19页 |
·2002年:保持连贯性 | 第19-20页 |
·2003年:力度有所减弱 | 第20页 |
·关于中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 | 第20-24页 |
·拉动了经济增长 | 第21页 |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 第21-22页 |
·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第22页 |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 | 第22页 |
·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 第22页 |
·支持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 第22页 |
·增加了就业 | 第22-23页 |
·丰富了宏观调控经验 | 第23-24页 |
第3章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第24-34页 |
·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积极财政政策工具及乘数效应 | 第24-25页 |
·财政政策效应—传统的IS-LM模型 | 第25-27页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27-30页 |
·待估模型 | 第27-28页 |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估计结果 | 第28-30页 |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将不明显 | 第30-34页 |
·继续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提条件难以满足 | 第30-31页 |
·债务负担过重会影响财政政策效应的发挥 | 第31页 |
·当前影响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在短期难以根除 | 第31-34页 |
第4章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负效应分析 | 第34-43页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目前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 | 第35页 |
·更深入的分析 | 第35-36页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的财政风险分析 | 第36-43页 |
·中国国债规模尚未进入国际上公认的风险区域 | 第37-38页 |
·中国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 第38-41页 |
·总体评价:必须高度重视中国财政风险 | 第41-43页 |
第5章 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效应的政策选择 | 第43-52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效应 | 第43-46页 |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推动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 | 第43-45页 |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利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 第45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有利于化解中国财政风险 | 第45页 |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有利于市场经济完善和科学发展观的实施 | 第45-46页 |
·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中性财政政策的探讨 | 第46-52页 |
·中性财政政策的内涵 | 第46-47页 |
·实施中性财政政策的政策选择 | 第47-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