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3页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三、从文化视角研究大学师生关系的意义 | 第10-13页 |
第二章 儒家文化视野中的大学师生关系 | 第13-21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大学师生关系 | 第14-18页 |
一、孔子门下的师生关系 | 第14-17页 |
二、稷下学宫中的师生关系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师道尊严”神圣地位的确立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师道尊严”的没落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大学师生关系 | 第21-26页 |
第一节 传统主义的教师中心论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现代主义的学生中心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 | 第23-24页 |
第四节 西方师生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流变 | 第24-26页 |
第四章 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分裂与融通 | 第26-40页 |
第一节 文化视野中的大学教师文化 | 第26-31页 |
一、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26-28页 |
二、大学教师文化的类型 | 第28-29页 |
三、大学教师文化的基本功能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文化 | 第31-35页 |
一、大学生文化的生成 | 第31-32页 |
二、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三、大学生文化的基本类型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分裂 | 第35-38页 |
一、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分裂的表征 | 第35-36页 |
二、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分裂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第四节 大学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融通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文化视野中大学师生关系的重构 | 第40-53页 |
第一节 文化转型是大学师生关系重构的文化背景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文化生念是大学师生关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 第41-44页 |
一、“文化生态”的内涵 | 第41-42页 |
二、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文化生态”理念的核心 | 第42-43页 |
三、文化多元是“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 | 第43-44页 |
第三节 生态型师生关系是大学师生关系重构的理想目标 | 第44-45页 |
一、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界定 | 第44-45页 |
二、生态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 第45页 |
第四节 大学文化是师生关系重构的文化平台 | 第45-47页 |
第五节 师生关系重构的主要途径 | 第47-53页 |
一、重构师生失落的文化价值观 | 第47-49页 |
二、建构师生的文化认同机制 | 第49-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