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红木文化艺术的概念 | 第16-17页 |
1.2 红木文化流传至今的原因分析 | 第17-18页 |
1.3 红木文化艺术的传统与现代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红木文化艺术的载体及其特点 | 第20-42页 |
2.1 红木 | 第20-23页 |
2.1.1 红木的宏观构造特征概述 | 第20-21页 |
2.1.2 主要红木种类的材质特征 | 第21-23页 |
2.2 红木家具 | 第23-25页 |
2.2.1 红木家具的起源与流派 | 第23-24页 |
2.2.2 明式红木家具的风格特点 | 第24-25页 |
2.2.3 清式红木家具的风格特点 | 第25页 |
2.3 红木小件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25-35页 |
2.3.1 红木小件的由来和历史地位 | 第26页 |
2.3.2 红木小件的分类和制作 | 第26-34页 |
2.3.3 红木小件的特点 | 第34-35页 |
2.4 红木室内装饰构件的分类及其特点 | 第35-41页 |
2.4.1 红木屏类 | 第35-38页 |
2.4.2 红木隔扇 | 第38-39页 |
2.4.3 红木门、窗、棂格 | 第39-40页 |
2.4.4 红木辅助装饰件 | 第40页 |
2.4.5 红木匾额与楹联、抱柱、壁饰 | 第40-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传统红木文化艺术的内涵分析 | 第42-60页 |
3.1 红木文化艺术的思想内涵 | 第42-45页 |
3.2 红木制品中材质应用特色 | 第45-53页 |
3.3 红木制品的主要装饰手法 | 第53-58页 |
3.3.1 红木制品的文化装饰题材 | 第53-55页 |
3.3.2 红木制品中出现的装饰手法 | 第55-58页 |
3.4 红木文化中榫卯结构艺术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传统红木文化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交融 | 第60-72页 |
4.1 文化艺术间的客观和主观联系 | 第60页 |
4.1.1 客观世界联系的必然性 | 第60页 |
4.1.2 艺术的相通性和互融性 | 第60页 |
4.2 红木文化艺术与建筑艺术 | 第60-62页 |
4.2.1 建筑与家具的构造的渊源 | 第60-61页 |
4.2.2 传统家具对室内空间的影响 | 第61-62页 |
4.3 红木文化艺术与书法、绘画和文学艺术 | 第62-67页 |
4.3.1 书画艺术的创作本身促进了家具的发展 | 第62页 |
4.3.2 绘画艺术和红木文化艺术的相互包含性 | 第62-66页 |
4.3.3 红木文化艺术与书画艺术的共性 | 第66-67页 |
4.4 红木文化艺术与佛教文化艺术 | 第67-69页 |
4.4.1 佛教艺术对家具结构和装饰的影响 | 第67-68页 |
4.4.2 红木制品中的佛教文化 | 第68-69页 |
4.5 红木文化艺术与雕塑艺术 | 第69-70页 |
4.6 红木文化艺术与刺绣艺术 | 第70-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红木文化与传统室内环境 | 第72-81页 |
5.1 红木文化与传统室内生活形态 | 第72页 |
5.2 传统室内空间的红木陈设 | 第72-80页 |
5.2.1 传统室内空间的格局 | 第72-73页 |
5.2.2 传统室内空间对家具陈设的要求 | 第73-74页 |
5.2.3 红木家具在传统室内空间的作用 | 第74-75页 |
5.2.4 不同室内空间的红木陈设 | 第75-8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红木文化艺术与现代室内设计 | 第81-99页 |
6.1 现代社会红木文化艺术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 第81-82页 |
6.2 红木文化艺术在现代室内环境中拓展 | 第82-83页 |
6.3 现代室内设计中红木文化艺术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 第83-96页 |
6.3.1 红木文化运用的基本原则 | 第83-87页 |
6.3.2 红木文化运用的方式和方法 | 第87-96页 |
6.4 实例解析——苏州得月楼饭店设计 | 第96-9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思考 | 第99-101页 |
7.1 结论 | 第99页 |
7.2 本文的限制和不足 | 第99-100页 |
7.3 对红木文化艺术发展的一些个人思考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