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 第1-9页 |
1.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5-7页 |
2.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3.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二、后现代教师观及其评价 | 第9-30页 |
(一) 后现代思想阐释 | 第9-15页 |
1. 后现代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社会根源 | 第9-10页 |
2. 后现代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10-13页 |
3. 后现代思想的价值评析 | 第13-15页 |
(二) 话语纷呈的后现代教师观 | 第15-22页 |
1. 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下的教师观 | 第16-18页 |
2. 利奥塔后现代知识状况下的“教师危机” | 第18-21页 |
3. 罗蒂的后现代教师观 | 第21-22页 |
(三) 后现代教师角色之转换 | 第22-27页 |
1. 从二元对立的主体身份到共生关系中的对话者 | 第23-24页 |
2. 从社会代表者和真理的掌握者到知识的解读者 | 第24-26页 |
3. 从理性的塑造者到创造性思想的启发者和智慧的生成者 | 第26-27页 |
(四) 后现代教师观评价 | 第27-30页 |
1. 它对教师中心地位的消解有利于教师确立正确的权威观 | 第27-28页 |
2. 它对教师作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目标观 | 第28页 |
3. 它倡导的对话式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第28-29页 |
4. 它的教学过程不确定观有助于克服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三、我国教师现状的后现代批判与教师发展新理念 | 第30-38页 |
(一) 我国教师面临的挑战 | 第30-32页 |
1. 全球化、市场化的挑战 | 第30-31页 |
2.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 第31页 |
3. 网络化的挑战 | 第31-32页 |
(二) 我国教师现状的后现代批判 | 第32-33页 |
1. 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 | 第32页 |
2. 技术化和统一化模式 | 第32页 |
3. 社会价值的过度彰显和个体价值的迷失 | 第32-33页 |
4. 人文素养的缺失 | 第33页 |
(三) 轴心的转换—教师发展新理念 | 第33-38页 |
1. 人文性:超越物质性、功利性存在,寻求精神世界的皈依 | 第33-35页 |
2. 自由性:在反思中成长,提升生命境界 | 第35-37页 |
3. 创造性:摆脱现代技术化和程序化模式,培养教育实践智慧 | 第37-38页 |
结束语 | 第38-4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