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1.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第11-16页 |
1.1.1 世界范围内的数字统计~[3] | 第13-14页 |
1.1.2 国内重大事故统计~[4] | 第14-16页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本文所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液化气船液舱热力状态物理数学模型与数值计算方法 | 第17页 |
1.3.2 船舶营运过程风险评估 | 第17-18页 |
第2章 液化气船舶液货储运过程液舱模型及风险分析 | 第18-27页 |
2.1 液化气船舶的船型和舱型 | 第18-21页 |
2.1.1 液化气船的船型~[8] | 第18页 |
2.1.2 液货舱的种类及其结构说明 | 第18-21页 |
2.2 液化气的性质及定义 | 第21-22页 |
2.2.1 液化气定义 | 第21页 |
2.2.2 液化气的液化和气化 | 第21-22页 |
2.3 液化气体的易燃易爆性~[9] | 第22-23页 |
2.4 液化气容器爆炸机理研究 | 第23-24页 |
2.4.1 容器失效前的热响应 | 第23页 |
2.4.2 BLEVE | 第23-24页 |
2.5 液化气船爆炸危险分析 | 第24-27页 |
第3章 液化气船爆炸事故的数学模型 | 第27-41页 |
3.1 物理模型概述 | 第27-29页 |
3.2 液货舱外的热环境 | 第29-30页 |
3.2.1 均匀火焰 | 第29页 |
3.2.2 喷射火焰 | 第29-30页 |
3.3 液货舱壁的热响应模型 | 第30-33页 |
3.3.1 外部边界条件 | 第30-31页 |
3.3.2 内部边界条件 | 第31-33页 |
3.3.3 容器壁的温度场 | 第33页 |
3.4 液货舱内介质的热响应模型 | 第33-41页 |
3.4.1 液相区 | 第34-39页 |
3.4.2 气相区 | 第39-41页 |
第4章 数值计算方法及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第41-57页 |
4.1 液化气热响应的数值计算 | 第41-50页 |
4.1.1 容器壁的离散化 | 第41-42页 |
4.1.2 容器壁热传导方程的跳点差分格式 | 第42-45页 |
4.1.3 容器内介质热响应计算的差分格式 | 第45-50页 |
4.2 计算结果 | 第50-55页 |
4.3 外焰加热条件下液化气储罐爆炸的事故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第5章 液货储运过程安全风险评估 | 第57-75页 |
5.1 综合安全评估(FSA)方法 | 第57-62页 |
5.1.1 FSA第1步——危险识别 | 第57-60页 |
5.1.2 FSA第2步——风险评估 | 第60-61页 |
5.1.3 FSA第3步——风险控制方案 | 第61页 |
5.1.4 FSA第4步——费用与受益评估 | 第61-62页 |
5.1.5 FSA第5步——提出供决策建议 | 第62页 |
5.2 液货储运过程液货舱在非正常热源条件下的风险评估 | 第62-75页 |
5.2.1 危险识别 | 第63-69页 |
5.2.2 风险评估 | 第69-70页 |
5.2.3 风险控制方案 | 第70-71页 |
5.2.4 费用与受益评估 | 第71-72页 |
5.2.5 提出供决策建议 | 第72-74页 |
5.2.6 对 LPG营运管理的思考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