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4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选择 | 第9页 |
·创新理论的深入发展为高等教育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第9-10页 |
·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将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子系统 | 第10页 |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采用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4-22页 |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研究进展和重点研究内容综述 | 第14-18页 |
·高等教育委托代理关系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美国高等教育创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第19-20页 |
·欧洲高等教育创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 第20-22页 |
3 高等教育主体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22-28页 |
·主体概念的基本含义 | 第22-23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观 | 第22-23页 |
·关于主体概念的拓展研究 | 第23页 |
·高等教育主体基本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关于高等教育主体的基本概念 | 第23页 |
·关于高等教育主体的两种普遍观点 | 第23-24页 |
·高等教育主体的辨识 | 第24-25页 |
·高等教育主体的再认识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4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基本理论研究 | 第28-33页 |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第28-29页 |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辨识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5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辨识的实证研究 | 第33-42页 |
·从拥有创新要素的视角 | 第33-37页 |
·四种群体对创新要素认识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37页 |
·创新难度的视角 | 第37-38页 |
·创新效果的视角 | 第38-39页 |
·四类不同群体对创新主体的辨识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6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基础 | 第42-46页 |
·产权理论 | 第42-43页 |
·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 | 第43-44页 |
·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 | 第44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假设和要素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7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46-55页 |
·高等教育组织存在的四层次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我国高等教育委托代理关系的弊端分析 | 第47-51页 |
·代理链过长,造成事实上的所有者缺位 | 第48页 |
·代理链过长,导致效率低下 | 第48-49页 |
·容易导致高等教育寻租行为 | 第49页 |
·信息不对称在现有的委托代理关系下被无限的放大 | 第49-50页 |
·现有的委托代理关系是行政性委托代理关系 | 第50页 |
·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出现共谋现象 | 第50-51页 |
·高等教育宏观创新主体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51-53页 |
·政府和高校间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8 高等教育宏观创新主体的激励机制选择 | 第55-73页 |
·政府和高校间的锦标制度理论模型构建 | 第56-57页 |
·政府和高校的1-阶段“尽职”合同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政府和高校T-阶段“敬业”合同模型构建 | 第59-65页 |
·政府设计敬业激励合约促使高校作出敬业选择 | 第59-61页 |
·敬业激励合同基础上政府和高校间的寻租博弈模型 | 第61-65页 |
·基于ε_i 设计的外部评估机制 | 第65-68页 |
·敬业合同基础上代理人高校间的竞争行为分析 | 第68-70页 |
·竞争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创新主体创新行为的产生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9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三阶段创新模式 | 第73-78页 |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一阶段创新模式 | 第73页 |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二阶段创新模式 | 第73-74页 |
·高等教育创新主体的三阶段创新模式 | 第74-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87页 |
详细摘要 | 第87-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