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债可赎回条款设计之实证研究--以台湾企业为例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页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研究动机 | 第16-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18-20页 |
·研究范围 | 第18-19页 |
·研究限制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研究架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3-48页 |
·企业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理论 | 第23-30页 |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 | 第23-24页 |
·M&M资本结构理论 | 第24页 |
·静态抵换理论 | 第24-26页 |
·融资顺位理论 | 第26-28页 |
·动态资本结构理论 | 第28-30页 |
·资本结构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 | 第30-34页 |
·台湾资本结构的实证文献 | 第30-32页 |
·国外资本结构的实证文献 | 第32-34页 |
·证券设计与投资决策 | 第34-43页 |
·代理成本模型 | 第34-37页 |
·信息不对称与讯号理论 | 第37-41页 |
·建立在产品与要素市场相互作用的模型 | 第41-42页 |
·由公司控制权导出的理论 | 第42-43页 |
·可转换公司的赎回政策 | 第43-47页 |
·可转换公司债最佳赎回时机之探讨 | 第43-45页 |
·赎回条款的实证文献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台湾企业融资特性与可转换公司债选择 | 第48-72页 |
·资本市场概况 | 第50-55页 |
·台湾资本市场概况 | 第50-52页 |
·境外可转债市场 | 第52-55页 |
·可转换公司债市场 | 第55-67页 |
·境内可转换公司债发展沿革 | 第55-57页 |
·境外可转换公司债发展沿革 | 第57-60页 |
·可转债发行条款的演进 | 第60-67页 |
·台湾企业发行可转换公司债之融资特性 | 第67-71页 |
·使用可转换公司债融资的优缺点 | 第67-69页 |
·海外可转换公司债的优缺点 | 第69页 |
·境内与海外发行可转债之优缺点比较 | 第69-70页 |
·发行可转换公司债企业的融资特性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可赎回条款设计的实证模型 | 第72-93页 |
·研究假说建立 | 第73页 |
·变量定义 | 第73-79页 |
·可转换证券设计变量 | 第74-75页 |
·工具变数 | 第75-79页 |
·研究资料说明 | 第79-82页 |
·研究模式 | 第82-84页 |
·保障程度的模式 | 第82-83页 |
·禁止赎回期间的模式 | 第83-84页 |
·研究方法 | 第84-91页 |
·简单逻辑回归模型 | 第84-86页 |
·多元逻辑回归模型 | 第86-88页 |
·一般化的线性回归模式 | 第88-90页 |
·卜瓦松回归模式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实证结果分析 | 第93-106页 |
·台湾企业发行可转债的叙述统计 | 第94-100页 |
·各年度可转债发行状况 | 第94-97页 |
·可转债发行条件与发行公司特性 | 第97-100页 |
·可转换公司债免于提早赎回的实证结果 | 第100-102页 |
·免于提早赎回与资本支出关联性 | 第100-102页 |
·免于提早赎回与其它变量关联性 | 第102页 |
·可转换公司债禁止赎回期间的实证结果 | 第102-105页 |
·禁止赎回期间与资本支出的关联性 | 第103-104页 |
·禁止赎回期间与其它变量的关联性 | 第104-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6-113页 |
·结论 | 第106-112页 |
·赎回条款与资本支出的结论 | 第106-108页 |
·赎回条款与其它研究变量的结论 | 第108-110页 |
·禁止赎回期间与其它研究变量的结论 | 第110-112页 |
·建议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附录 | 第121-123页 |
后记 | 第123-124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