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英文摘要 | 第3-7页 |
导言 | 第7-10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二、论文的框架与主要内容 | 第8-10页 |
第一章 网络经济概述 | 第10-25页 |
1.1 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12页 |
1.1.1 网络经济的产生 | 第10-11页 |
1.1.2 网络经济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网络经济的内涵 | 第12-17页 |
1.2.1 网络经济概念的分歧 | 第12-14页 |
1.2.2 网络经济的定义 | 第14-16页 |
1.2.3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新经济等与网络经济的关系 | 第16-17页 |
1.3 网络经济的特征 | 第17-20页 |
1.3.1 网络经济是知识型经济 | 第17页 |
1.3.2 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 | 第17-18页 |
1.3.3 网络经济是复合经济 | 第18页 |
1.3.4 网络经济包含大量虚拟经营 | 第18-19页 |
1.3.5 网络经济是全时空经济 | 第19-20页 |
1.4 网络经济的作用 | 第20-25页 |
1.4.1 创新的加速 | 第20页 |
1.4.2 人才竞争的加剧 | 第20-21页 |
1.4.3 企业管理的变化 | 第21-22页 |
1.4.4 虚拟企业的形成 | 第22页 |
1.4.5 金融网络化和国际化 | 第22-23页 |
1.4.6 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促进 | 第23页 |
1.4.7 世界贸易的变化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网络经济的风险 | 第25-34页 |
2.1 网络经济风险的含义 | 第25-27页 |
2.1.1 风险的概念和分类 | 第25页 |
2.1.2 网络经济风险的定义和分类 | 第25-27页 |
2.2 网络经济风险的特点 | 第27-29页 |
2.2.1 全球性 | 第27页 |
2.2.2 强扩散性 | 第27-28页 |
2.2.3 爆发性 | 第28-29页 |
2.2.4 高隐蔽性 | 第29页 |
2.2.5 伴生性 | 第29页 |
2.3 网络经济风险形成的诱因 | 第29-34页 |
2.3.1 创新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为高风险性 | 第29-30页 |
2.3.2 虚拟性带来对经济风险的强大张力 | 第30-31页 |
2.3.3 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带来经济风险 | 第31页 |
2.3.4 信息的爆发性带来信息失真和经济不安全 | 第31页 |
2.3.5 技术依赖带来经济安全的隐患及至破坏 | 第31-32页 |
2.3.6 经济的开放性导致受风险传染机会增大 | 第32页 |
2.3.7 竞争和垄断造成网络公司的巨大不确定性 | 第32-33页 |
2.3.8 网络经济运行的法制化水平不高,网络经济的监管不确定以及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所带来的影响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网络经济风险的现状 | 第34-46页 |
3.1 经济风险 | 第34-39页 |
3.1.1 金融风险 | 第34-36页 |
3.1.2 财政风险 | 第36-37页 |
3.1.3 产业风险 | 第37-38页 |
3.1.4 管理风险 | 第38-39页 |
3.2 监管风险 | 第39-40页 |
3.3 技术风险 | 第40-42页 |
3.3.1 网络硬软件风险 | 第40-41页 |
3.3.2 网络运行风险 | 第41-42页 |
3.3.3 数据传递安全风险 | 第42页 |
3.4 信息风险 | 第42-44页 |
3.4.1 虚假信息风险 | 第43页 |
3.4.2 信息滞后和不完备带来的风险 | 第43页 |
3.4.3 垄断造成信息损失 | 第43-44页 |
3.5 环境风险 | 第44-46页 |
3.5.1 国家信息安全风险 | 第44页 |
3.5.2 军事因素引致风险 | 第44页 |
3.5.3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因素引起的风险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我国网络经济风险的防范 | 第46-57页 |
4.1 加强网络安全人才培训,提高网络经济风险意识 | 第46-47页 |
4.1.1 加强在职培训 | 第46页 |
4.1.2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 第46-47页 |
4.2 建立网络安全体系 | 第47-48页 |
4.2.1 建立各级安全系统 | 第47页 |
4.2.2 加强网络安全的内部监督 | 第47-48页 |
4.3 建立、健全网络经济风险防范的宏观监管 | 第48-50页 |
4.3.1 建立网络风险监管的组织体系 | 第48-49页 |
4.3.2 制定网络经济监管制度与政策 | 第49页 |
4.3.3 建立科学的风险预测、识别、处理、评估和反馈系统 | 第49-50页 |
4.4 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 | 第50-52页 |
4.4.1 进一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50-51页 |
4.4.2 加强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建设 | 第51-52页 |
4.5 加强网络经济安全的法制保障 | 第52-53页 |
4.6 扩大与国外的安全合作 | 第53-54页 |
4.6.1 国际合作 | 第53-54页 |
4.6.2 加强网络经济时代中央银行的国际监管 | 第54页 |
4.6.3 建立、健全网络经济危机的国际援助体系 | 第54页 |
4.7 重点领域网络经济风险的防范 | 第54-57页 |
4.7.1 规范和强化网络金融监管,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 第54-55页 |
4.7.2 防范网络经济逃税风险 | 第55-56页 |
4.7.3 分散网络经济投资风险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网络经济的风险预警 | 第57-70页 |
5.1 经济预警概述 | 第57-58页 |
5.1.1 明确警情 | 第57-58页 |
5.1.2 寻找警源 | 第58页 |
5.1.3 分析警兆 | 第58页 |
5.1.4 预报警度 | 第58页 |
5.2 网络经济风险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58-65页 |
5.2.1 网络经济风险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59页 |
5.2.2 网络经济风险指标体系 | 第59-65页 |
5.3 网络经济风险指标的综合 | 第65-70页 |
5.3.1 确定风险等级与评价指数 | 第65页 |
5.3.2 确定每一个指标的适度区间及警度值 | 第65-66页 |
5.3.3 根据风险等级分数的相应数值给各指标赋值 | 第66页 |
5.3.4 计算出综合的网络经济风险值,确定风险程度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声明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