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辩诉交易的历史发展和基本内容 | 第9-18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的历史发展过程 | 第9-10页 |
第二节 辩诉交易的基本要素 | 第10-14页 |
一、辩诉交易的主体 | 第10-11页 |
二、辩诉交易的内涵 | 第11-12页 |
(一) 控方所掌握的交易筹码 | 第11-12页 |
(二) 辩方的交易筹码 | 第12页 |
三、辩诉交易的动机 | 第12-13页 |
四、辩诉交易的具体类型 | 第13-14页 |
第三节 辩诉交易制度与简易程序的联系与区别 | 第14-18页 |
第二章 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 第18-29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一、辩诉交易的文化诱因:权利意识极度膨胀 | 第18-20页 |
二、辩诉交易的观念基础:契约观念高度发达 | 第20-21页 |
三、辩诉交易的哲学观基础:实用主义哲学观 | 第21-23页 |
四、辩诉交易的基本诉讼制度基础:当事人主义诉讼结构 | 第23-25页 |
五、辩诉交易制度的其他主要制度基础:证据开示制度和沉默权 | 第25-27页 |
第二节 辩诉交易的实践基础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对辩诉交易制度的基本评价 | 第29-43页 |
第一节 辩诉交易制度是英美法系的无奈选择 | 第29-31页 |
一、运用辩诉交易制度是美国司法制度造就的无奈 | 第29-30页 |
二、运用辩诉交易制度是美国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观造就的无奈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弊端 | 第31-35页 |
一、罪与刑不相适应,使犯罪者逃脱应有的惩罚;并有出卖被害人合法权益之嫌 | 第31-32页 |
二、辩诉交易可能使无罪公民枉受有罪判决 | 第32-34页 |
三、辩诉交易削弱了刑罚的犯罪预防功能 | 第34-35页 |
第三节 辩诉交易制度的存在合理性 | 第35-43页 |
一、辩诉交易制度与正义兼容 | 第35-38页 |
二、辩诉交易制度符合司法公正 | 第38-40页 |
三、对当今质疑辩诉交易制度合理性观点的列举及批驳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辩诉交易与中国刑事诉讼 | 第43-61页 |
第一节 引入辩诉交易协商制度的必要性 | 第43-49页 |
一、减少积案的需要 | 第43-44页 |
二、弥补简易程序之不足 | 第44-45页 |
三、节省诉讼成本的需要 | 第45-46页 |
四、“坦白从宽”的刑事政策法定化的需要 | 第46-47页 |
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并有利于为被害人提供便利 | 第47-48页 |
六、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各项权利 | 第48页 |
七、能顺应对犯罪嫌疑人做出迅速处理的国际大趋势 | 第48-49页 |
第二节 中国尚不完全具备辩诉交易的生态环境 | 第49-51页 |
第三节 构建“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的构想 | 第51-61页 |
一、我国刑事公诉程序要建立“中国式辩诉交易”须做到转变观念 | 第52-54页 |
二、全面推进刑事诉讼制度改革 | 第54-56页 |
三、“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的具体设想 | 第56-59页 |
四、建立“中国式辩诉交易”程序的配套措施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声明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