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半干旱黄土区陡坡微地形分布规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引言 | 第7-15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5页 |
| ·微地形的定义与分类 | 第8-9页 |
| ·微地形的侵蚀研究 | 第9-15页 |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内容 | 第15-21页 |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概况 | 第15页 |
| ·吴起县概况 | 第15-18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 ·气候及植被 | 第16-17页 |
| ·地貌及水文 | 第17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3 微地形测量方法比较 | 第21-29页 |
| ·三种不同测量方法 | 第21-22页 |
| ·数据来源 | 第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 ·测量结果对比 | 第22-26页 |
| ·浅沟长度测量结果对比 | 第22-24页 |
| ·陡坎宽度测量结果对比 | 第24-25页 |
| ·三种测量方法优缺点对比 | 第25-26页 |
| ·小结及讨论 | 第26-29页 |
| 4 各类微地形面积分布 | 第29-39页 |
| ·原始数据获取及处理 | 第29页 |
| ·微地形解译及其地形参数提取 | 第29-31页 |
| ·微地形解译 | 第29-30页 |
| ·微地形地形参数提取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 ·五种微地形占坡面面积比例 | 第31-33页 |
| ·微地形占坡面面积比例影响因素 | 第33-34页 |
| ·不同立地类型坡面的五种微地形占坡面面积比例 | 第34-38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38-39页 |
| 5 沟缘线和田坎对微地形的影响 | 第39-57页 |
| ·影响微地形的主要地形参数提取 | 第39页 |
| ·沟缘线及田坎对塌陷的影响 | 第39-44页 |
| ·塌陷的地形参数 | 第39-41页 |
| ·塌陷的面积及长度特征 | 第41-42页 |
| ·塌陷的形状特征 | 第42-44页 |
| ·田坎对陡坎的影响 | 第44-48页 |
| ·陡坎的地形参数 | 第44-45页 |
| ·陡坎的面积及长度特征 | 第45-46页 |
| ·陡坎的形状特征 | 第46-48页 |
| ·沟缘线及田坎对缓台的影响 | 第48-51页 |
| ·缓台的地形参数 | 第48-49页 |
| ·缓台的面积及长度特征 | 第49-50页 |
| ·缓台的形状特征 | 第50-51页 |
| ·坡向对不同类别微地形地形参数的影响 | 第51-55页 |
| ·坡向对不同类别塌陷地形参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坡向对不同类别缓台地形参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坡向对不同类别陡坎地形参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5-57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 ·建议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作者简介 | 第63-64页 |
| 硕士在读期间成果清单 | 第64-65页 |
| 导师简介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