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5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气候变化与青海生态环境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研究资料 | 第15页 |
·代表站的选择及资料审查处理 | 第15页 |
·天然牧草观测资料 | 第15页 |
·水文资料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气候变化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17-18页 |
·全省平均气温、降水量标准序列的建立 | 第17-18页 |
·水文资料计算方法 | 第18-21页 |
·高桥浩一郎公式 | 第18-19页 |
·气候趋势和气候倾向率 | 第19页 |
·年流量变差系数C_v | 第19页 |
·差积曲线 | 第19-20页 |
·流量峰型度与年丰枯率 | 第20-21页 |
第三章 青海高原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 第21-36页 |
·气溫变化的基本特征 | 第21-26页 |
·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倾向率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 第21页 |
·气温变化的地区性 | 第21-23页 |
·气温变化的季节性 | 第23-24页 |
·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不对称性 | 第24-25页 |
·青海与全国气温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 | 第25-26页 |
·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 | 第26-36页 |
·降水量变化趋势 | 第27-28页 |
·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31页 |
·降水日数气候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不同量级雨日的年际变化趋势 | 第31-32页 |
·降水日平均雨量的变化趋势 | 第32页 |
·降水强度分析 | 第32-36页 |
·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在一日内各时段出现次数 | 第33-34页 |
·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量的地域特征 | 第34页 |
·十分钟、一小时最大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气候变化对青海地表水资源影响 | 第36-43页 |
·地表水资源变化特征 | 第36-38页 |
·地表水资源的年际变化 | 第36-37页 |
·年流量变差系数C_v | 第36页 |
·流量年际变化趋势 | 第36-37页 |
·地表水资源的年内变化 | 第37-38页 |
·流量的年变化特征 | 第37-38页 |
·流量峰型度与年丰枯率 | 第38页 |
·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 第38-43页 |
·影响地表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干旱气候因子分析 | 第38-40页 |
·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 第38-39页 |
·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39页 |
·蒸发量变化趋势分析 | 第39-40页 |
·气候因子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 第40-43页 |
·气溫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 第40页 |
·降水量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 第40-41页 |
·蒸发量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天然牧草影响 | 第43-51页 |
·天然牧草返青、黄枯及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43-47页 |
·天然牧草返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43-44页 |
·环湖地区牧草返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43页 |
·青南地区牧草返青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 第43-44页 |
·天然牧草黄枯期与水热条件的关系 | 第44页 |
·天然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 第44-47页 |
·气候变化对天然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47-51页 |
·青海省气候变化概况 | 第47页 |
·气候变化背景下天然牧草发育期、产量、群体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 第47-51页 |
·气候变化背景下天然牧草产量变化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场植被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 第49-50页 |
·气候变化背景下生育期变化特征分析 | 第50-51页 |
第六章 青海省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与对策 | 第51-61页 |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 | 第51-55页 |
·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 | 第51-53页 |
·土地沙漠化 | 第51页 |
·水土流失 | 第51-52页 |
·草场退化 | 第52-53页 |
·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 第53-54页 |
·冰川退缩 | 第53页 |
·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湿地缩小 | 第53-54页 |
·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 第54-55页 |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第55页 |
·雪灾 | 第55页 |
·沙尘暴 | 第55页 |
·旱灾 | 第55页 |
·青海省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 第55-57页 |
·气候的暖干化趋势 | 第56页 |
·未来气候背景下青海省生态环境变化趋势 | 第56-57页 |
·气候变暖使水资源紧缺矛盾日益加剧 | 第56页 |
·气候变化将改变区域的植被分布 | 第56-57页 |
·气温升高将使干旱面积扩大、草原面积减少 | 第57页 |
·干旱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 | 第57页 |
·气候变暖可能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 第57页 |
·气候变暖使自然灾害频繁 | 第57页 |
·治理对策 | 第57-61页 |
·柴达木盆地生态区 | 第58页 |
·青南高原高寒草甸草原生态区 | 第58-59页 |
·环青海湖生态区 | 第59页 |
·河湟谷地生态区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70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四十年来青海高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 | 第61-62页 |
·地表水资源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 | 第62页 |
·气候变化对天然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影响 | 第62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62-70页 |
·趋利避害,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 第63-66页 |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 第63-64页 |
·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 | 第64-65页 |
·加快发展雨水集流工程,提高雨水利用率 | 第65页 |
·充分利用温凉气候资源,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 | 第65-66页 |
·适应高原气候特点,发展集约化草原畜牧业 | 第66-67页 |
·加强对青海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 | 第67-68页 |
·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 第68-69页 |
·加快建设青海农村牧区综合经济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国内外农业经济信息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