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第一节 研究源起 | 第7-8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第四节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投射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心理机制 | 第14-27页 |
第一节 何为投射 | 第14-20页 |
一、 哲学中的投射 | 第15-16页 |
二、 心理学中的投射 | 第16-17页 |
三、 临床医学中的投射 | 第17页 |
四、 文学中的投射 | 第17-18页 |
五、 视觉艺术中的投射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投射的特性与功能 | 第20-21页 |
一、 投射的特性 | 第20-21页 |
二、 投射的功能 | 第21页 |
第三节 投射发生的条件与投射的图式 | 第21-27页 |
一、 投射发生的条件 | 第21-22页 |
二、 投射的图式 | 第22-27页 |
第三章 投射机制对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 | 第27-42页 |
第一节 电视广告投射模式的建构 | 第27-31页 |
一、 电视广告受众的认知过程及其信息加工的特点 | 第27-30页 |
二、 电视广告传播效果及其投射模式的建构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投射对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积极影响 | 第31-37页 |
一、 投射机制潜在影响受众对电视广告的期待心理 | 第31-32页 |
二、 投射机制潜在制约受众对电视广告的注意力 | 第32-33页 |
三、 投射机制有利于受众理解和把握电视广告信息 | 第33-35页 |
四、 投射机制通过受众移情产生有效的电视广告传播 | 第35-36页 |
五、 投射机制有利于受众对电视广告品牌的记忆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投射对电视广告传播效果的消极影响 | 第37-42页 |
一、 “阴影”容易引发受众消极情绪的投射 | 第37-38页 |
二、 “成见”易让广告信息远离受众的视域 | 第38-39页 |
三、 过于依赖生活母题仅能维持广告的可理解性 | 第39-40页 |
四、 过于依赖僵化图式阻碍有效的广告表现形式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投射机制在提高电视广告传播效果中的应用:一般探讨 | 第42-59页 |
第一节 基于投射机制解析中国电视广告的误区 | 第42-46页 |
一、 心灵图式运用不当,受众无法找到投射锚地 | 第43-44页 |
二、 广告元素选择不当,无法引出受众的投射钩 | 第44-46页 |
三、 广告信息过满,没有足够的投射空间 | 第46页 |
第二节 电视广告传播中投射机制激活的前提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影响投射机制在电视广告传播中发挥作用的要素 | 第49-59页 |
一、 电视广告符号与投射图式的遇合 | 第49-51页 |
二、 广告表层符号唤起受众的投射钩 | 第51-56页 |
三、 广告中介符号满足受众的投射欲求 | 第56-59页 |
第五章 投射机制在提高电视广告传播效果中的应用:具体策略与方法 | 第59-72页 |
第一节 定位策略--找准投射对象 | 第59-61页 |
第二节 主题策略--深挖心灵图式,找准投射锚位 | 第61-67页 |
第三节 编码策略--细心研究符号效应.设计好投射钩 | 第67-72页 |
结语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 | 第78-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