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论文

学与政--汉代知识与政治互动关系之考察

绪论第1-19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二、 相关学术史回顾第14-17页
 三、 基本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政治与知识界第19-35页
 一、 秦政与东方士人的内在思想冲突第19-22页
 二、 “焚书坑儒”再辨析第22-32页
 三、 秦末政局下的士人第32-35页
第二章 汉初政治演进与知识阶层第35-59页
 第一节 “布衣将相之局”下的知识阶层第35-42页
  一、 “布衣将相之局”的兴起第35-37页
  二、 “布衣将相”的政治资源与传统第37-40页
  三、 “布衣将相”的文化底蕴与士人境况第40-42页
 第二节 汉初文化政策的调整第42-46页
 第三节 黄老与儒学的对立第46-59页
  一、 关于“无为”第46-51页
  二、 “长者”与“王者师”第51-54页
  三、 “家人言”第54-57页
  四、 汉初权力结构与黄老兴盛第57-59页
第三章 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士人的政治走向第59-83页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关系调整下的士人命运第59-66页
  一、 汉初诸侯宾客之盛第59-61页
  二、 东方政策第61-63页
  三、 淮南之狱第63-66页
 第二节 内外朝下的士人第66-72页
  一、 丞相选士第67-69页
  二、 “天子宾客”第69-70页
  三、 从内外朝看士人的政治空间第70-72页
 第三节 “独尊儒术”的学术政治意义第72-77页
 第四节 阿世与避世:隐逸之士的政治文化生态第77-83页
第四章 “汉家制度”的政治定位及理论透视第83-122页
 第一节 “汉家制度”的意义及政治取向第84-94页
  一、 关于“汉家”:“官天下”与“家天下”第85-88页
  二、 “承秦”与“继周”第88-91页
  三、 “王”与“霸”第91-94页
 第二节 道统与法统:国家政权的理论化与合法化问题第94-104页
  一、 “受命”与“功德”第96-99页
  二、 “革命”正当性的背后第99-101页
  三、 从陆贾到董仲舒:理论的建构第101-104页
 第三节 德政与法政:伦理政治的新发展第104-115页
  一、 “治身”与“治心”:重拾伦理关注第105-109页
  二、 “积德”与“去恶”:政治积累的重要性第109-112页
  三、 管制与教化第112-115页
 第四节 “为君之术”的省察与“为吏之道”的转型第115-122页
第五章 西汉政治演进中的经学及知识分子第122-166页
 第一节 推故与出新:西汉“经学时代”的到来第124-132页
  一、 从滥觞到巨流:“经学时代”之起第124-126页
  二、 官学之路:五经博士与通经入仕第126-129页
  三、 “新王”与“旧典”:“通经致用”下的政治设计第129-132页
 第二节 明堂问题第132-145页
  一、 关于明堂第133-134页
  二、 春秋战国政治中的明堂轨迹第134-136页
  三、 汉初以来不同派别的明堂观念第136-138页
  四、 从明堂之议到尊儒改制第138-141页
  五、 稀袷和辟雍:明堂与太学问题第141-145页
 第三节 齐鲁学之争与武宣政治第145-155页
  一、 齐学、鲁学意义辨证第145-148页
  二、 鲁地学者的被排摈与政治转型下的《公羊》大兴第148-151页
  三、 武帝朝政治中的《谷梁》学与太子党第151-152页
  四、 “守文”立场与合法性:昭宣之世的政治与学术第152-155页
 第四节 王莽改制与经学发展第155-166页
  一、 “改制”思潮与“更受命”第156-158页
  二、 王莽代汉第158-163页
  三、 “法古”的失败第163-166页
第六章 东汉儒学与政治发展第166-218页
 第一节 “汉室中兴”与政治文化走向第166-174页
  一、 “儒者气象”第166-168页
  二、 “人心思汉”与“汉家旧制”第168-171页
  三、 “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治文化意义第171-174页
 第二节 知识与权力结合下的豪族政治第174-180页
  一、 由“质”到“文”:官吏政治性格的转变第174-177页
  二、 世官与学术:世家大族的诗书传家第177-179页
  三、 “门生故吏”的政治文化意义第179-180页
 第三节 从谶纬到“国宪”:政治演进下的文献神学化第180-186页
 第四节 政治推引下的士风变迁第186-200页
  一、 政统与学统关系的新调整第187-189页
  二、 太学与太学生:从显要到清流第189-192页
  三、 游学与清议第192-195页
  四、 “党锢之祸”第195-200页
 第五节 鸿都门学第200-205页
 第六节 今文官学的衰落与今古文的合流第205-218页
  一、 今古文经学意义辨证第206-211页
  二、 东汉的古学兴盛与今古文之辩第211-214页
  三、 “郑学”的出现与经学的融合第214-218页
第七章 “知识化”与统治集团的政治性格第218-243页
 第一节 官员知识结构的改造:文法吏、军功吏、经术吏第218-230页
  一、 文法吏的知识结构、政治性格与专制政治的运作第218-221页
  二、 文法吏与军功吏的矛盾及政治空间的占据第221-224页
  三、 从知识背景看文法吏之敝与经术吏的政治介入第224-227页
  四、 汉专制政治中的文法吏与经术吏第227-230页
 第二节 选官制度的政治文化意义第230-236页
 第三节 “春秋决狱”与政治精神第236-243页
  一、 对秦政改造的要求与儒家“春秋决狱”的出现第236-238页
  二、 儒家精神对律令系统的改造第238-240页
  三、 “春秋决狱”是传统政治的内在精神要求第240-243页
结语第243-248页
主要参考书目第248-253页

论文共2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大赋审美价值新论
下一篇: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匹配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