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概述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化精英的努力:1917-1949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编写 | 第16-58页 |
第一节 学制的改变:1917年以前的大学文科课程设置 | 第16-25页 |
1 京师同文馆 | 第16-18页 |
2 京师大学堂 | 第18-23页 |
3 国立北京大学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 | 第25-32页 |
1 周作人1917年以前的外国文学译介活动 | 第25-28页 |
2 作为讲义的《欧洲文学史》 | 第28-30页 |
3 译名问题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沈雁冰的外国文学史传 | 第32-37页 |
1 沈雁冰的早期外国文学译介思想 | 第32-34页 |
2 沈雁冰的外国文学史类著作 | 第34-37页 |
第四节 郑振铎的“外国文学史”编译 | 第37-44页 |
1 郑振铎的外国文学译介主张 | 第37-40页 |
2 《文学大纲》和《世界文库》 | 第40-44页 |
第五节 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史编写 | 第44-50页 |
1 对泰纳和勃兰兑斯的译介 | 第44-45页 |
2 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史 | 第45-47页 |
3 三四十年代的文学史出版高潮 | 第47-50页 |
第一章 征引书目 | 第50-54页 |
附录1: 1917-1949年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史书目 | 第54-58页 |
第二章 新的时代、新的文学史:1949-1976年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编写 | 第58-84页 |
第一节 建国后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 | 第58-63页 |
1 建国初期对高等院校的调整 | 第58-59页 |
2 前苏联模式的课程制度和课程体系的建立 | 第59-61页 |
3 对前苏联的外国文学史的翻译 | 第61-63页 |
第二节 新中国文科教材的编写体制 | 第63-69页 |
1 高等院校内部的教材交流 | 第63-65页 |
2 58年高校在校学生和青年教师自编教材 | 第65-67页 |
3 周扬主持文科教材编写 | 第67-68页 |
4 高等学校协作教材的编写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开创新的时代 | 第69-78页 |
1 杨周翰等的《欧洲文学史》(上) | 第70-73页 |
2 周煦良63年版《外国文学作品选》 | 第73-76页 |
3 北师大版教学参考资料 | 第76-78页 |
第二章 征引书目 | 第78页 |
附录2: 1949-1976我国外国文学教材即教学参考资料书目 | 第78-79页 |
附录3: 1949年以前我国翻译的苏联文学史即文学史论书目 | 第79-80页 |
附录4: 1949-1963年我国翻译的苏联文学史即文学理论书目 | 第80-84页 |
第三章 多元化格局的形成:1977-2000年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编写 | 第84-141页 |
第一节 1977-1985年的外国文学史编写 | 第84-100页 |
1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教材编写恢复工作 | 第84-86页 |
2 艰难的折衷:这一时期几种有代表性的外国文学史教材分析 | 第86-100页 |
a. 1977年版《外国文学简编》 | 第86-87页 |
b. 24所高校合编的《外国文学》 | 第87-89页 |
c. 《外国文学五十五讲》 | 第89-91页 |
d. 石璞著《欧美文学史》 | 第91-93页 |
e. 杨周翰版《欧洲文学史》与朱维之版《外国文学简编》(第1版)比较阅读 | 第93-97页 |
f. 周煦良《外国文学作品选》修订版 | 第97-98页 |
g. 两套《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1985年以后的外国文学史编写 | 第100-122页 |
1 新的教材编写机制 | 第100-101页 |
2 思路的转换:外国文学研究的深入 | 第101-109页 |
a. 对外国文学史的反思及重新评价 | 第101-104页 |
b. 一系列期刊、丛书的出版 | 第104-106页 |
c. 对外国文学新思潮的关注 | 第106-109页 |
3 文学史类书籍的大量出版 | 第109-110页 |
4 第三次教材出版高潮 | 第110-122页 |
a. 一版再版的朱维之版文学史 | 第111-116页 |
b. 李赋宁版《欧洲文学史》 | 第116-119页 |
c. 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 | 第119-120页 |
d. 21世纪初三部新型外国文学史 | 第120-122页 |
第三章 征引书目 | 第122-123页 |
附录5: 1976-2003年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史教材书目 | 第123-129页 |
附录6: 1962-2003年我国出版的外国文学文论书目 | 第129-141页 |
结语 | 第141-143页 |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 第143-148页 |
后记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