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cry1Ab基因水稻矮秆突变体的研究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水稻矮秆性状的贡献与来源 | 第13-14页 |
·水稻矮秆的遗传研究 | 第14-17页 |
·矮生基因的的遗传分析 | 第14页 |
·sd-1与非sd-1相关的遗传研究 | 第14-16页 |
·我国对水稻新矮源的研究 | 第16页 |
·水稻隐性高秆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16-17页 |
·水稻矮生基因的定位 | 第17-20页 |
·水稻矮生基因定位的主要方法 | 第17页 |
·已定位的水稻矮生基因 | 第17-18页 |
·水稻株高的QTL研究 | 第18页 |
·水稻株高基因的克隆 | 第18-20页 |
·水稻矮秆机理研究 | 第20-21页 |
·水稻株高与内源激素的关系 | 第20页 |
·对外源赤霉素的敏感性及与酶活性的关系 | 第20-21页 |
·赤霉素结合蛋白的作用 | 第21页 |
·水稻矮生基因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21-22页 |
·不同矮生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22页 |
·矮生基因与有利农艺性状 | 第22页 |
·论文的立题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矮秆突变体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第24-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株高分布情况 | 第24-25页 |
·不同节间长度比较 | 第25-26页 |
·不同时期苗(株)高比较 | 第26-27页 |
·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29-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杂交配组 | 第29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 | 第29-30页 |
·PCR检测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株高遗传特性分析 | 第30-32页 |
·F_3株高性状分离的验证 | 第32-33页 |
·株高性状与GUS连锁关系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矮生基因的SSR标记定位 | 第36-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水稻材料 | 第36页 |
·DNA提取 | 第36-37页 |
·SSR分析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亲本SSR多态性分析 | 第37-38页 |
·SSR定位 | 第38-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矮秆突变体对外源GA和辐照的反应 | 第43-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外源GA的点滴法 | 第43页 |
·外源GA的喷洒法 | 第43页 |
·辐照处理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不同浓度GA对第二叶鞘的影响 | 第44-45页 |
·分蘖期GA处理反应 | 第45页 |
·辐照对苗高的影响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矮秆突变体理化特性和RVA谱特性 | 第47-5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49页 |
·供试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9页 |
AAC测定 | 第47-48页 |
胶稠度分析 | 第48页 |
淀粉粘滞特性分析 | 第48页 |
粗蛋白测定 | 第48页 |
粗脂肪测定 | 第48页 |
总灰分含量测定 | 第48页 |
矿物质中常微量元素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氨基酸含量测定-OPA柱前衍生法 | 第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淀粉食用品质和RVA特征谱的变化 | 第49-51页 |
·总灰分和矿物质含量的变化 | 第51页 |
·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