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积河流岸滩崩塌机理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崩岸的概况 | 第11页 | 
| ·崩岸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 ·论文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河流崩岸及其崩塌特点 | 第17-40页 | 
| ·岸滩崩塌及河流崩岸 | 第17-20页 | 
| ·岸滩及岸滩崩塌类别 | 第17-19页 | 
| ·河流崩岸形式及崩塌特点 | 第19-20页 | 
| ·河岸崩塌的危害 | 第20-22页 | 
| ·崩岸威胁江河大堤的安全 | 第20-21页 | 
| ·崩岸威胁岸边建筑物及农田的安全 | 第21-22页 | 
| ·崩岸是河道泥沙的重要来源 | 第22页 | 
| ·崩岸对航运的影响 | 第22页 | 
| ·崩岸对环境的影响 | 第22页 | 
| ·典型河道的崩岸问题 | 第22-27页 | 
| ·长江中下游河道崩岸问题 | 第23-25页 | 
| ·汉江下游河道的崩岸特点 | 第25-26页 | 
| ·黄河下游河道的崩岸概况 | 第26-27页 | 
| ·河流崩岸治理简况 | 第27-30页 | 
| ·河流崩岸机理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 ·水流强度、流势流态和水位变化 | 第30-32页 | 
| ·河床冲淤演变 | 第32-33页 | 
| ·岸边地质土壤因素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 第三章 河流岸滩的崩塌试验 | 第40-57页 | 
| ·试验目的和试验内容 | 第40页 | 
| ·模型试验及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40-45页 | 
| ·模型试验的布设 | 第41页 | 
| ·试验方法和试验特点 | 第41-44页 | 
| ·崩岸试验方案 | 第44-45页 | 
| ·模型沙的基本特性 | 第45-50页 | 
| ·崩岸机理试验模型沙(粉煤灰)的基本特性 | 第45-48页 | 
| ·岸滩崩塌过程及坍落高度试验用沙的特性 | 第48-50页 | 
| ·主要试验现象 | 第50-54页 | 
| ·河岸崩塌机理试验 | 第50-53页 | 
| ·岸滩崩塌过程及坍落高度的试验成果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河流岸滩崩塌的稳定分析 | 第57-83页 | 
| ·河岸崩塌及破坏面的形态 | 第57-71页 | 
| ·滑崩破坏面的形态 | 第57-60页 | 
| ·挫落崩塌的破坏面形式 | 第60-64页 | 
| ·落崩的坍塌特征 | 第64页 | 
| ·多元结构岸滩的崩塌形态 | 第64-66页 | 
| ·典型岸滩崩塌边坡形态 | 第66-71页 | 
| ·各类岸滩崩塌的稳定性分析 | 第71-76页 | 
| ·滑崩的稳定性 | 第71-72页 | 
| ·挫落崩塌稳定性 | 第72-74页 | 
| ·落崩的稳定性 | 第74-76页 | 
| ·岸滩崩塌的影响因素 | 第76-80页 | 
| ·岸坡边界条件 | 第77-78页 | 
| ·河道水流条件 | 第78-79页 | 
| ·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第五章 河床冲淤对崩岸的影响 | 第83-106页 | 
| ·河床冲淤对河岸崩塌的影响 | 第83-93页 | 
| ·河床冲淤前后崩体的稳定系数 | 第83-85页 | 
| ·河床冲淤对河岸崩塌影响的分析 | 第85-87页 | 
| ·与实际河岸崩塌现象的对比 | 第87-93页 | 
| ·河岸崩塌高度的分析 | 第93-101页 | 
| ·河岸崩塌高度公式 | 第93-95页 | 
| ·典型河岸的崩塌高度 | 第95-98页 | 
| ·河岸崩塌高度公式的检验及实用性 | 第98-101页 | 
| ·河岸崩塌挫落机制 | 第101-103页 | 
| ·河岸挫落崩塌的力学机制 | 第101-103页 | 
| ·河岸纵向裂隙的作用 | 第103页 | 
| ·小结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6页 | 
| 第六章 近岸河床演变对崩岸的影响 | 第106-140页 | 
| ·岸脚淘刷及近岸淘刷机理 | 第106-114页 | 
| ·岸滩泥沙起动及岸脚淘刷 | 第106-108页 | 
| ·凹岸淘刷机理 | 第108-114页 | 
| ·弯道横断面形态的分析 | 第114-116页 | 
| ·主流变化对河流崩岸的作用 | 第116-119页 | 
| ·主流及主流弯曲 | 第116-118页 | 
| ·主流横向摆动对河岸崩塌的作用 | 第118-119页 | 
| ·河势横向变化对河流崩岸的影响 | 第119-125页 | 
| ·岸脚淘刷对河岸崩塌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 ·弯道崩岸的试验成果 | 第121-125页 | 
| ·侧向冲刷引起的崩岸问题 | 第125页 | 
| ·河岸崩塌淘刷宽度与河岸崩退速率 | 第125-134页 | 
| ·剪切崩塌的临界淘刷宽度 | 第125-127页 | 
| ·旋转崩塌(倒崩)的临界淘刷宽度 | 第127-129页 | 
| ·河岸临界淘刷宽度的检验及主要作用 | 第129-131页 | 
| ·典型结构河岸崩塌临界淘刷宽度 | 第131-132页 | 
| ·河岸崩塌速率 | 第132-134页 | 
| ·河流崩岸与河型的关系 | 第134-135页 | 
| ·小结 | 第135-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0页 | 
| 第七章 洪水期的崩岸问题 | 第140-165页 | 
| ·河流岸边崩塌与渗透险情的关系 | 第140-144页 | 
| ·河岸渗流与洪水位变化 | 第140-142页 | 
| ·岸滩崩塌与岸滩渗透的关系 | 第142-144页 | 
| ·高水位洪水浸泡后的河道崩岸问题 | 第144-148页 | 
| ·洪水浸泡对土质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 ·洪水浸泡后岸滩稳定性分析 | 第146-148页 | 
| ·洪水浸泡后的实际崩岸特点 | 第148页 | 
| ·洪水上涨期内岸滩崩塌分析 | 第148-151页 | 
| ·洪水上涨迅速时的粘土岸滩 | 第149-150页 | 
| ·洪水上涨缓慢状态下的非粘土岸滩 | 第150-151页 | 
| ·洪水降落期的崩岸特征 | 第151-154页 | 
| ·洪水骤降过程下的粘土岸滩 | 第151-152页 | 
| ·洪水缓缓降落状态下的粘性岸滩 | 第152-154页 | 
| ·洪水期河岸崩塌分析成果的检验 | 第154-163页 | 
| ·洪水降落期河道崩岸的试验成果 | 第154-161页 | 
| ·洪水降落的崩岸实例 | 第161-163页 | 
| ·小结 | 第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3-165页 | 
| 第八章 河流窝崩机理的探讨 | 第165-184页 | 
| ·窝崩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5-166页 | 
| ·岸滩土壤液化解说 | 第165页 | 
| ·不连续岸滩土壤易冲刷 | 第165页 | 
| ·流势项冲滩岸的作用 | 第165-166页 | 
| ·河流窝崩过程及其特点 | 第166-169页 | 
| ·窝崩形成的边界条件 | 第169-174页 | 
| ·岸滩土体特性及其抗冲性 | 第169-171页 | 
| ·河岸边界结构的连续性 | 第171-174页 | 
| ·河岸边界的轮廓形态 | 第174页 | 
| ·窝崩形成的水流条件 | 第174-177页 | 
| ·岸脚附近局部水流强烈的紊动结构 | 第174-175页 | 
| ·近岸流的流势与河势 | 第175-176页 | 
| ·洪水岸滩浸泡及洪水位的降落 | 第176-177页 | 
| ·窝崩发生的触发因素 | 第177-178页 | 
| ·河岸局部冲刷崩塌 | 第177页 | 
| ·洪水水位的突变 | 第177页 | 
| ·突加荷载 | 第177页 | 
| ·地震因素 | 第177-178页 | 
| ·窝崩及其分类 | 第178-179页 | 
| ·窝崩力学机制 | 第179-181页 | 
| ·岸滩土体的抗剪强度 | 第179-180页 | 
| ·岸滩液化类型及液化机理 | 第180-181页 | 
| ·小结 | 第181-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2-184页 |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84-189页 | 
| ·结论 | 第184-188页 | 
| ·建议 | 第188-189页 | 
| 附录 | 第189-195页 | 
| 论文符号意义 | 第189-191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91-193页 | 
| 博士期间承担的主要科研工作 | 第193-195页 | 
| 致谢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