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9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汽车尾气排放方法的发展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汽车尾气的净化方法及原理 | 第14-17页 |
| ·汽车尾气的净化方法 | 第14-16页 |
| ·汽车尾气催化净化的原理 | 第16-17页 |
|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组成与结构 | 第17-18页 |
|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 第18-22页 |
| ·颗粒状载体 | 第19-20页 |
| ·整体式载体 | 第20-22页 |
|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 | 第22-24页 |
| ·普通金属催化剂 | 第22页 |
|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2-23页 |
| ·低贵金属稀土掺杂型催化剂 | 第23页 |
| ·含稀土的ABO_3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 第23-24页 |
| ·稀土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表径和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本研究的基本设想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铝模板金属蜂窝载体的制备 | 第29-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 ·实验所用的仪器与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 ·溶液的配制 | 第30页 |
| ·预处理工艺 | 第30-31页 |
| ·制备过程 | 第31-32页 |
| ·实验仪器与检测 | 第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 ·铝箔的表面状态对纳米阳极氧化铝膜孔径的影响 | 第32-34页 |
| ·电解质对纳米阳极氧化铝膜孔径的影响 | 第34-35页 |
| ·电解温度对纳米阳极氧化铝膜孔径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氧化电压对纳米阳极氧化铝膜孔径的影响 | 第37页 |
| ·腐蚀时间对纳米阳极氧化铝膜孔径的影响 | 第37-38页 |
| ·腐蚀液的体积配比对纳米阳极氧化铝孔径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反应热对纳米阳极氧化铝膜的影响 | 第39页 |
| ·纳米阳极氧化铝孔洞形成的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 ·纳米阳极氧化铝膜的形成机理 | 第40-43页 |
| ·纳米阳极氧化铝模板的有序化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Pd-AAMs催化剂的性能机理研究 | 第45-57页 |
| ·CO和NO的反应机理 | 第45-47页 |
| ·CO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机理 | 第45-46页 |
| ·NO_X的催化净化机理 | 第46-47页 |
|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 ·Pd-AAMs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49页 |
| ·Pd-AAMs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氯化钯溶液的浓度对Pd-AAMs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页 |
| ·浸渍次数对Pd-AAMs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焙烧温度对Pd-AAMs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2页 |
| ·Pd-AAMs的催化活性与反应温度的关系 | 第52-53页 |
| ·制备工艺对Pd-AAMs的催化活性影响 | 第53-54页 |
| ·Pd-AAMs催化剂的抗老化实验 | 第54页 |
| ·Pd-AAMs催化剂与其它载体催化剂催化性能的比较 | 第54-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Pd-CeO_2-AAMs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57-63页 |
| ·概述 | 第57-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 ·Pd-CeO_2-AAMs催化剂的制备 | 第58-59页 |
| ·Pd-CeO_2-AAMs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 ·反应温度对Pd-CeO_2-AAMs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 ·气体流量对Pd-CeO_2-AAMs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 ·CeO_2含量对Pd-CeO_2-AAMs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 ·Pd-CeO_2-AAMs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3-65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