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力学论文--振动理论论文--结构振动论文

一维不定参数结构系统的摄动Riccati传递矩阵方法及其应用

中文摘要第1-5页
Aba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不定参数结构的概念及分析方法第10-11页
 1.2 随机有限元法的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随机特征值问题的研究第12-14页
  1.2.2 随机动力响应问题的研究第14-15页
  1.2.3 摄动随机有限元中一些需要注意问题第15-16页
 1.3 小参数摄动法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1 孤立特征值问题的矩阵摄动方法第16-17页
  1.3.2 重频特征值问题的矩阵摄动方法第17页
  1.3.3 复频特征值问题的矩阵摄动方法第17-18页
 1.4 一维不定参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1页
2 摄动Riccati传递矩阵法的基本理论第21-55页
 2.1 Riccati传递矩阵法简介第21-24页
  2.1.1 特征值问题的Riccati传递矩阵法第22-23页
  2.1.2 响应问题的Riccati传递矩阵法第23-24页
 2.2 特征值问题的摄动Riccati传递矩阵法计算公式第24-27页
 2.3 孤立特征值问题的摄动求解方法第27-41页
  2.3.1 孤立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一阶摄动第30页
  2.3.2 孤立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二阶摄动第30-33页
  2.3.3 数值例子第33-41页
   2.3.3.1 对简支梁的长度参数进行摄动分析第33-39页
   2.3.3.2 对简支梁的弯曲刚度参数进行摄动分析第39-40页
   2.3.3.3 对简支梁的长度和直径参数进行摄动分析第40-41页
 2.4 重频特征值问题的摄动求解方法第41-51页
  2.4.1 重频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一阶摄动第41-42页
  2.4.2 重频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二阶摄动第42-45页
  2.4.3 数值例子第45-51页
 2.5 响应问题的摄动Riccati传递矩阵法第51-54页
  2.5.1 递推关系的推导第51-52页
  2.5.2 动力响应的求解第52-54页
 2.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3 摄动Riccati传递矩阵法的应用第55-71页
 3.1 引言第55-58页
 3.2 随机参数结构系统动力学分析第58-62页
  3.2.1 特征值的统计特性第58-60页
  3.2.2 不同特征值间的相关特性第60-61页
  3.2.3 动力响应的统计特性第61-62页
 3.3 随机参数结构的可靠性分析第62-64页
 3.4 不定参数结构的参数识别第64-65页
 3.5 结构系统参数的灵敏度分析第65-69页
  3.5.1 基于摄动Riccati传递矩阵法的结构参数灵敏度分析第65-66页
  3.5.2 基于Riccati传递矩阵法的直接灵敏度分析方法第66-68页
  3.5.3 灵敏度分析实例第68-69页
 3.6 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第69-70页
 3.7 本章小结第70-71页
4 传递矩阵单元的主要计算公式第71-90页
 4.1 一般传递矩阵单元的传递计算公式第71-73页
 4.2 轴段长度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73-76页
 4.3 轴段刚度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76-79页
 4.4 节点质量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79-80页
 4.5 节点直径转动惯量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80-82页
 4.6 节点极转动惯量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82-83页
 4.7 节点支承刚度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83-85页
 4.8 节点支承阻尼参数不确定的单元摄动公式第85-87页
 4.9 轴段长度、刚度参数都不确定的单元二阶摄动公式第87-89页
 4.10 本章小结第89-90页
5 RiccatiPTMMP程序简介第90-93页
 5.1 程序结构第90-91页
 5.2 程序功能第91-92页
 5.3 程序适用范围第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6 工程应用实例第93-114页
 6.1 工程背景介绍第93-95页
 6.2 给水泵转子参数识别实施方案第95-99页
  6.2.1 识别对象第95-98页
  6.2.2 识别方法分析第98页
  6.2.3 实施方案第98-99页
 6.3 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第99-104页
  6.3.1 试验方法第99-100页
  6.3.2 试验结果第100-104页
 6.4 转子摄动分析模型第104-107页
 6.5 识别结果及分析第107-111页
  6.5.1 一阶摄动识别第107-108页
  6.5.2 二阶摄动识别第108-109页
  6.5.3 识别结果分析第109-111页
 6.6 本章小结第111-114页
7 全文总结第114-116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7.2 后续研究展望第115-116页
致谢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3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23-124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的评价研究
下一篇:拦油栅失效的数值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