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冷滚轧机床本体关键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冷滚轧花键成型工艺简介 | 第10-13页 |
1.2.1 冷滚轧花键成型原理 | 第10-12页 |
1.2.2 冷滚轧花键成型工艺特点 | 第12-13页 |
1.2.3 冷滚轧成型工艺适用范围 | 第13页 |
1.3 冷滚轧花键成型设备简介 | 第13-16页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冷滚轧机床本体方案设计 | 第18-22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机架结构方案的确定 | 第18-19页 |
2.3 同步机构方案的确定 | 第19页 |
2.4 滑台导轨方案的确定 | 第19页 |
2.5 模具安装方案的确定 | 第19-20页 |
2.6 机床设计的基本参数 | 第20-2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同步机构误差分析及方案设计 | 第22-42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同步机构误差分析 | 第22-25页 |
3.2.1 机械加工误差 | 第22-23页 |
3.2.2 机械装配误差 | 第23-24页 |
3.2.3 弹性变形误差 | 第24-25页 |
3.3 改进方案的提出 | 第25-26页 |
3.4 改进方案的误差分析及计算 | 第26-38页 |
3.4.1 机械加工引入的误差量 | 第26-28页 |
3.4.2 机械装配引入的误差量 | 第28页 |
3.4.3 弹性变形引入的误差量 | 第28-38页 |
3.4.4 误差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38页 |
3.5 轴承的预紧 | 第38-41页 |
3.5.1 轴承的预紧方式 | 第39页 |
3.5.2 轴承间隙的选择 | 第39-40页 |
3.5.3 预紧力的控制 | 第40-41页 |
3.5.4 其他注意事项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机架结构优化设计 | 第42-6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机架结构优化 | 第42-44页 |
4.2.1 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4.2.2 结构分析模型 | 第43-44页 |
4.3 梁单元有限元法简介 | 第44-51页 |
4.3.1 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44-46页 |
4.3.2 总刚的合成 | 第46-47页 |
4.3.3 载荷的移置 | 第47-48页 |
4.3.4 边界条件的处理 | 第48-49页 |
4.3.5 线性方程组求解 | 第49-50页 |
4.3.6 半带贮存及消元 | 第50-51页 |
4.4 优化算法简介 | 第51-57页 |
4.4.1 复合形法简介 | 第52-55页 |
4.4.2 改进优化算法 | 第55-57页 |
4.5 程序考题 | 第57-59页 |
4.5.1 结构分析程序考题 | 第57-58页 |
4.5.2 复合形法程序考题 | 第58-59页 |
4.6 机架优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9-60页 |
4.6.1 机架优化计算结果 | 第59页 |
4.6.2 机架优化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冷滚轧机床本体三维接触分析 | 第62-78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MARC软件简介 | 第62-63页 |
5.3 MARC软件接触分析简介 | 第63页 |
5.4 机床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3-68页 |
5.4.1 单元类型 | 第66页 |
5.4.2 边界条件 | 第66-67页 |
5.4.3 接触设置 | 第67-68页 |
5.5 三维弹性接触分析 | 第68-76页 |
5.5.1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68页 |
5.5.2 计算结果的分析 | 第68-72页 |
5.5.3 改进设计方案及合理化建议 | 第72-76页 |
5.6 预紧台与机架联接方案的确定 | 第76-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