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呼吸系及胸部疾病论文

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一.引言第11-28页
 1.固有菌群的生态学特征第11-14页
   ·微群落第12页
   ·微种群第12-13页
     ·种群的数量和种类特征第12-13页
     ·种群的空间特征第13页
     ·种群的遗传特征第13页
   ·生物接合第13-14页
 2.微生物的黏附机制第14-18页
   ·固有菌群的生理黏附作用第14-15页
   ·病原微生物的重要黏附分子第15-18页
 3.细菌的耐药性与益生素抗感染机理与应用研究第18-21页
 4.传导性气道炎症与微生物的关系第21-23页
 5.微生物种群研究方法的进展第23-28页
   ·现存微生物的测定第24-25页
   ·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第25-26页
   ·活性单细胞分析第26页
   ·微生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第26-28页
二.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构象变化第28-38页
 1.方法第30-31页
   ·微生物种群的半定量分类第30-31页
   ·非细菌性微生物检测第31页
   ·益生菌初筛实验第31页
 2.结果第31-38页
   ·正常咽后壁固有微生物种群特点第31-32页
   ·感染与种群的动态变化第32-35页
     ·急性咽峡炎的菌群变化第32-34页
     ·慢性咽峡炎炎的菌群特征第34页
     ·儿童非细菌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点第34-35页
   ·α-溶血性链球菌与种群波动第35-36页
   ·气候变化对呼吸道病原菌的影响第36-37页
   ·益生链球菌筛选与临床志愿者应用效果第37-38页
三.16S-23SrDNA基因间隔区对呼吸道病原菌的分类第38-60页
 1.方法第41-43页
   ·纯培养细菌16S-23SrDNA ISR序列分离分析方法第41-42页
   ·测序方法的改进第42页
   ·自然生境中细菌的直接分类鉴定第42-43页
 2.结果第43-60页
   ·链球菌的16S-23SrDNA ISR PCR特征第43-48页
     ·链球菌16S-23SrDNA ISR的PCR电泳结果第43-44页
     ·链球菌表型分类与基因分类的差异第44页
     ·链球菌16S-23SrDAN ISR的全序列与种间系统发育的描述第44-48页
   ·流感嗜血杆菌多态的16S-23SrDNA ISR特征第48-58页
     ·流感嗜血杆菌ISR的PCR结果第48-49页
     ·流感嗜血杆菌16S-23SrDNA ISR序列特征第49-56页
     ·不同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型的系统发育第56-58页
   ·多态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的应用第58-59页
   ·非培养细菌的分离分析第59-60页
四.讨论第60-68页
 1.呼吸道感染的微生物种群变化第60-62页
 2.对优势种群的认识第62-63页
 3.条件致病菌对宿主的潜在威胁第63-64页
 4.环境变化对呼吸道感染的影响第64-65页
 5.优化的基因分离分析技术使微细菌分类简单而清晰第65-68页
五.结论第68页
参考文献 附录第68-7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图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化学药剂抑制洋葱鳞茎萌发及生理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CDMA通信系统伪随机序列及其系统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