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引言 | 第12-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 ·杨树对天牛抗性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 ·杨树不同种或品种对天牛抗性的比较、选择研究 | 第14-16页 |
| ·杨树抗天牛育种 | 第16-19页 |
| ·选择抗虫的个体作为杂交亲本 | 第16页 |
| ·采用轮回选择的方法培育抗虫品种 | 第16-17页 |
| ·抗虫性鉴定方法 | 第17页 |
| ·杂交后代抗性遗传分离情况 | 第17-19页 |
| ·抗虫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 ·形态结构 | 第19页 |
| ·营养与化学物质 | 第19-21页 |
| ·酚甙类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 ·概述 | 第21页 |
| ·酚甙类物质种类、结构与性质 | 第21-22页 |
| ·酚甙类物质多态性 | 第22-24页 |
| ·酚甙类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 第24-26页 |
| ·测定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 ·酚甙类物质研究前景 | 第27页 |
| ·林木遗传图谱构建及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27-40页 |
| ·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 | 第27-30页 |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8页 |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28-29页 |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 第29-30页 |
| ·微卫星DNA | 第30页 |
|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30页 |
| ·林木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 ·针叶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 ·阔叶树分子遗传图谱构建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 ·林木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34-40页 |
|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9页 |
|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AFLP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2-44页 |
| ·作图群体 | 第42-43页 |
| ·AFLP 试验 | 第43页 |
| ·AFLP 标记统计 | 第43页 |
| ·遗传图谱构建方法 | 第43-44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组培苗形态及生根性状多态型调查 | 第44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叶片性状测定 | 第44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代生根能力差异试验 | 第44-45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酚甙类物质测定 | 第45页 |
| ·材料的前处理 | 第45页 |
| ·液相色谱法(HPLC)条件 | 第45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抗虫生物测定 | 第45-46页 |
| ·回交群体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测定 | 第45-46页 |
| ·回交群体家系测定林的建立 | 第46页 |
| ·回交群体对桑天牛抗虫性测定 | 第46页 |
| ·数据处理采用的统计软件 | 第46页 |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方法 | 第46-49页 |
| ·单向分组方差分析法 | 第47-48页 |
| ·区间作图法定位 | 第48-4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92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组培苗形态及生根性状多态型 | 第49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组培苗形态多态型 | 第49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组培苗生根性状多态型 | 第49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生根能力差异 | 第49-51页 |
| ·叶片数量性状统计分析及叶面积与生长的关系 | 第51-54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酚甙类物质研究 | 第54-57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酚甙类物质含量变异 | 第54-55页 |
| ·酚甙类物质含量为数量性状 | 第55页 |
| ·酚甙类物质含量与生长、抗虫之间的关系 | 第55-57页 |
| ·美洲黑杨回交群体AFLP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7-62页 |
| ·概述 | 第57页 |
| ·试验过程 | 第57页 |
| ·AFLP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 ·图谱构建 | 第60-62页 |
| ·叶片、生长、酚甙类物质和抗天牛等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 | 第62-92页 |
| ·定位性状的正态分布检验 | 第62-67页 |
|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67-79页 |
| ·与叶片数量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 | 第67-70页 |
| ·与生长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 | 第70-71页 |
| ·与酚甙类物质相关联的分子标记 | 第71-75页 |
| ·与对天牛抗性性状相关联的标记 | 第75页 |
| ·不同数量性状与标记关联的分析 | 第75-79页 |
| ·区间作图基因定位 | 第79-88页 |
| ·叶片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79页 |
| ·生长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79-82页 |
| ·酚甙类次生代谢物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82-86页 |
| ·对天牛抗性数量性状基因定位 | 第86页 |
| ·区间作图结果比较 | 第86-88页 |
|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方法的比较 | 第88-92页 |
| 4 结论 | 第92-95页 |
| 5 讨论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12页 |
| 图版 | 第112-115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5-116页 |
| 导师简介 | 第116-117页 |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