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中国建筑史论文

厦门近代城市与建筑初论

第一章 绪论第1-17页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动机与拟开展的研究对象第8-10页
 第二节 中外传统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第10-11页
 第三节 中外近代城市的建设及其背景第11-14页
 第四节 厦门五口通商(1842年)前的状况第14-17页
第二章 19世纪末以来厦门城市的发展第17-36页
 第一节 五口通商至民国初年(1920~30年代)的发展第17-31页
  2.1.1 厦门近代城市规划及近代市政建设的高潮第17-28页
  2.1.2 厦门近代房地产投机的发达第28-29页
  2.1.3 华侨在厦门近代城市格局形成中所起的作用第29-31页
 第二节 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后城市的发展第31-36页
  2.2.1 新旧城的关系第31-32页
  2.2.2 突破旧厦门格局及城市中心的迁移第32-33页
  2.2.3 大厦门格局的确立及新城市中心的形成第33-36页
第三章 厦鼓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建筑类型的发展及演变第36-61页
 第一节 外廊式建筑的发展第36-54页
  3.1.1 “券柱式”外廊建筑的发展第37-45页
  3.1.2 “梁柱式”外廊建筑的发展第45-50页
  3.1.3 外廊建筑的群体布置第50-54页
 第二节 骑楼建筑的发展第54-58页
  3.2.1 骑楼的群体分布第55页
  3.2.2 水平、券柱式骑楼第55-57页
  3.2.3 受Art Deco风格影响的骑楼第57-58页
 第三节 建筑技术、材料及设备的发展第58-61页
  3.3.1 建筑技术及材料的发展第58-59页
  3.3.2 建筑设施及设备的发展第59-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致谢第65-66页
附录: 典型个案第66-5页
图表目录第5-9页
图1.1 古希腊米利都城市规划第9页
图1.2 明、清北京城规划第9-12页
图1.3 奥斯曼的巴黎改造第12页
图1.4 巴黎改造规划第12页
图1.5 里沃利大街第12-13页
图1.6 上海租界的演变第13-15页
图1.7 旧厦门城北门第15-16页
图1.8 清道光年间厦门全图第16-18页
图2.1 1908年厦门城市全图第18页
图2.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厦鼓地区风貌第18-22页
图2.3 厦门近代第一条马路—开元路第22-25页
图2.4 厦门近代(1920-1932)城市建设主要工程示意图第25页
图2.5 20世纪20、30年代厦鼓地区风貌第25-27页
图2.6 近代骑楼建设与内部街区关系的唐突第27-31页
图2.7 “梁陈方案”关于新旧北京城的设想第31页
图2.8 风光依旧的佛罗伦萨第31-34页
图2.9 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第34-35页
图2.10 白鹭洲—厦门新的绿色都心第35-36页
图3.1 厦鼓地区的传统大厝第36-37页
图3.2 外廊样式的分布第37-38页
图3.3 1870年的英国驻厦领事馆第38页
图3.4 19世纪末的美国驻厦领事馆第38页
图3.5 1870年德国驻厦领事馆第38-37页
图3.6 外廊建筑平面形式(左)早期鼓浪屿洋楼以券柱式为主(右)第37-39页
图3.7 姑娘楼券柱第39页
图3.8 (上)外观第39页
图3.9 (下左)平面第39页
图3.10 (下右)屋架第39页
图3.11 日本领事馆外观第39-40页
图3.12 日本领事馆主入口第40页
图3.13 平面第40页
图3.14 壁炉第40页
图3.15 券柱第40页
图3.16 落地玻璃门第40-41页
图3.17 廖宅主入口第41页
图3.18 廖宅后部第41页
图3.19 (上)大厅第41页
图3.20 (下)平面第41-42页
图3.21 李家庄主入口第42页
图3.22 平面第42页
图3.23 大北电报局公馆第42页
图3.24 王宅主立面第42-43页
图3.25 (左)大厅第43页
图3.26 王宅平面(中)与传统三间张大厝(右)的比较第43页
图3.27 英国领事公馆第43页
图3.28 公馆主入口第43页
图3.29 平面第43-45页
图3.30 断崖上的汇丰公馆第45页
图3.31 汇丰公馆平面(右)与日本长崎格洛弗住宅(左)的比较第45-46页
图3.32 远眺八卦楼第46页
图3.33 巨柱式门廊第46页
图3.34 陶立克门廊第46页
图3.35 平面第46页
图3.36 天穹第46-47页
图3.37 黄宅外观第47页
图3.38 中式前厅第47页
图3.39 外廊第47-48页
图3.40 传统抬梁式木屋架第48页
图3.41 后厅(配壁炉)第48页
图3.42 平面第48页
图3.43 主入口第48-49页
图3.44 (左上)内天井第49页
图3.45 (右下)平面第49页
图3.46 林屋主入口第49页
图3.47 外观第49-50页
图3.48 平面第50-51页
图3.49 日本领事馆总平面第51页
图3.50 日本警察署第51页
图3.51 日本领事公寓第51页
图3.52 日本领事馆区第51-52页
图3.53 海天堂构中楼第52页
图3.54 海天堂构建筑群总平面第52页
图3.55 福建路40号第52页
图3.56 福建路42号第52-53页
图3.57 杨家园总平面第53页
图3.58 鼓新路27号主入口第53页
图3.59 安海路4号第53页
图3.60 鼓新路27号第53-54页
图3.61 厦门近代城市改造前的传统“檐廊式”沿街商业建筑第54页
图3.62 “敞廊式”建筑在环地中海地区得到很大的发展第54页
图3.63 瑞士骑楼第54-55页
图3.64 骑楼底层结构形式第55-56页
图3.65 台湾骑楼第56页
图3.66 厦门唯一一幢底层采用券柱式的骑楼第56页
图3.67 早期骑楼强调水平线条第56页
图3.68 开元路上的骑楼仍保留了外廊式建筑的特点第56-57页
图3.69 建于30年代的上海峻岭公寓,表现Art Deco的艺术风格第57页
图3.70 受Art Deco风格影响的厦门骑楼第57-58页
图3.71 建于30年代的思明戏院第58页
图3.73 砖券第58页
图3.74 建于1897年的日本领事馆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工字钢梁第58-59页
图3.75 黄世金宅中使用的印尼水泥花砖第59页
图3.76 黄世金宅中使用的英国产陶瓷卫生洁具第59-60页
图3.77 日本警察署吊顶内的通风构造措施第60-11页
表1.1 西方几个主要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第11-20页
表2.1 路政处机构一览表第20-21页
表2.2 堤工处机构一览表第21-22页
表2.3 30年代厦门从事设计测量机构一览表第22页
表2.4 1920年-1926年第一期路政状况表第22-23页
表2.5 1927年-1932年第二期路政状况表第23-26页
表2.6 1927年-1932年厦门土地开发一览表第26-28页
表2.7 1927年-1935年厦门华侨投资房地产公司概况第28-30页
表2.8 近代华侨在厦门投资数量统计表第30-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
下一篇:英汉替代、省略与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