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31页 |
1. 引言 | 第13页 |
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分类地位 | 第13-14页 |
3. 共生菌的型态变异 | 第14-17页 |
4. 共生菌与线虫的专一性 | 第17-18页 |
5. 共生细菌的致病机理 | 第18-24页 |
6. 共生菌的抗菌活性 | 第24-27页 |
7. 共生菌的其它代谢产物 | 第27-28页 |
8. 使用线虫及其共生菌的安全性 | 第28-29页 |
9. 结语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高毒力共生菌菌株的筛选及杀虫活性的检测 | 第31-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共生菌菌株的来源 | 第31页 |
1.2 供试昆虫 | 第31-32页 |
1.3 试剂 | 第32页 |
1.4 培养基配方 | 第32-33页 |
1.5 共生菌的培养 | 第33页 |
1.6 杀虫物质的粗提取 | 第33页 |
1.7 粗提物的杀虫活性检测 | 第33-34页 |
1.8 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2.1 11个菌株杀虫粗提物血腔毒性的比较 | 第34-35页 |
2.2 杀虫粗提物对玉米螟和棉铃虫幼虫的胃毒活性 | 第35-3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菌株A54Ⅰ、Ⅱ型菌部分特性的比较 | 第39-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39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39页 |
1.3 共生菌菌型的鉴定 | 第39-40页 |
1.4 共生菌Ⅰ、Ⅱ型菌的培养 | 第40页 |
1.5 Ⅰ、Ⅱ型菌胞外分泌物的提取 | 第40页 |
1.6 Ⅰ、Ⅱ型菌胞外蛋白的PAGE | 第40-41页 |
1.7 Ⅰ、Ⅱ型菌杀虫活性的比较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2.1 Ⅰ、Ⅱ型菌胞外蛋白的PAGE | 第42-43页 |
2.2 Ⅰ、Ⅱ型菌杀虫活性的比较 | 第43-4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菌株A54胃毒素的研究 | 第45-58页 |
第一节 菌株A54胃毒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第45-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45页 |
1.2 杀虫活性的检测 | 第45页 |
1.3 供试药剂 | 第45-46页 |
1.4 共生菌菌株A54的培养 | 第46页 |
1.5 杀虫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46-47页 |
1.6 杀虫活性物质的初步鉴定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2.1 胃毒素的分离、纯化 | 第47-49页 |
2.2 杀虫物质的初步鉴定 | 第49-51页 |
第二节 菌株A54胃毒素部分理化特性的研究 | 第51-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51页 |
1.2 胃毒素分子量的测定 | 第51页 |
1.3 热稳定性的分析 | 第51页 |
1.4 对有机溶剂敏感性的分析 | 第51页 |
1.5 胃毒素的溶解性 | 第51-52页 |
1.6 杀虫物质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 第52页 |
1.7 胃毒素对二龄、三龄棉铃虫的杀虫效果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2.1 分子量的确定 | 第52-53页 |
2.2 胃毒素的热稳定性 | 第53页 |
2.3 胃毒素对有机溶剂的敏感性分析 | 第53-54页 |
2.4 胃毒素的溶解性 | 第54页 |
2.5 胃毒素致死中浓度(LC_(50))的确定 | 第54页 |
2.6 胃毒素对二龄、三龄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效果 | 第54-55页 |
2.7 胃毒素的产量 | 第5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5-58页 |
第五章 棉铃虫对胃毒素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第58-69页 |
第一节 棉铃虫对胃毒素的生理反应 | 第58-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1.1 试虫处理 | 第58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58-59页 |
1.3 蛋白质含量的比较与解毒酶活力的测定 | 第59-60页 |
1.4 酯酶同工酶的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3页 |
2.1 总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60-61页 |
2.2 解毒酶活力的分析 | 第61-63页 |
第二节 胃毒素处理后棉铃虫中肠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63-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63页 |
1.2 石蜡切片的制作与观察 | 第63页 |
1.3 电镜观察 | 第63-6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7页 |
2.1 石蜡切片的观察 | 第64页 |
2.2 电镜切片的观察 | 第64-6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7-69页 |
第六章 A54胃毒素与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交互作用 | 第69-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0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69页 |
1.2 供试Bt毒蛋白 | 第69页 |
1.3 胃毒素与Bt毒蛋白对棉铃虫的交互作用 | 第69页 |
1.4 结果的统计分析 | 第69-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第七章 血腔毒素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的研究 | 第74-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9页 |
1.1 供试虫源 | 第74页 |
1.2 供试药剂 | 第74页 |
1.3 血腔毒性的检测方法 | 第74-75页 |
1.4 菌株A54的培养 | 第75页 |
1.5 血腔毒素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 第75-78页 |
1.6 SDS-PAGE | 第78-79页 |
1.7 血腔毒素蛋白理化特性的研究 | 第79页 |
1.8 血腔毒素蛋白致死中浓度(LC_(50))的测定 | 第79页 |
1.9 血腔毒蛋白的产量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4页 |
2.1 血腔毒素蛋白的分离、纯化 | 第79-81页 |
2.2 血腔毒蛋白理化特性的分析 | 第81-83页 |
2.3 血腔毒蛋白致死中浓度(LC_(50))的测定 | 第83-84页 |
2.4 血腔毒蛋白的产量 | 第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6页 |
英文摘要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