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含水层夹煤层突水危险性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1 绪论 | 第11-22页 |
| ·煤层顶板水害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 ·煤层顶板水害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 | 第13-14页 |
|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预测方法 | 第14-17页 |
| ·煤层底板水害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突水系数 | 第17-18页 |
| ·“下三带”及“四带”理论 | 第18-19页 |
| ·原位破裂理论 | 第19页 |
| ·关键层理论 | 第19页 |
| ·板模型理论 | 第19-20页 |
|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 矿井概况 | 第22-36页 |
| ·自然地理 | 第22-23页 |
| ·矿区范围 | 第22页 |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3页 |
| ·气候水系 | 第23页 |
| ·区域地质条件 | 第23-25页 |
| ·地貌地层 | 第23-24页 |
| ·地质构造 | 第24-25页 |
| ·井田地质条件 | 第25-32页 |
| ·地貌地层 | 第25-27页 |
| ·煤系煤层 | 第27-29页 |
| ·地质构造 | 第29-32页 |
|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6页 |
|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概述 | 第32-33页 |
| ·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特征 | 第33-35页 |
| ·井田主要含水层分布 | 第35页 |
| ·井田断层导水性 | 第35-36页 |
| 3 中央北一采区煤12-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36-4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6-37页 |
| ·煤12-2 上覆含水层组分析 | 第37-39页 |
| ·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承压含水层 | 第38页 |
| ·以第四系底卵水为补给的A 层~煤5 强含水层 | 第38-39页 |
| ·煤12-1~煤12-2 弱含水层 | 第39页 |
| ·煤12-2 下伏含水层组分析 | 第39-40页 |
| ·煤12-2~煤14-1 强含水层 | 第39页 |
| ·煤14-1~K3 强含水层组 | 第39-40页 |
| ·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 第40页 |
| ·煤12-2 上覆及下伏的隔水层分析 | 第40-41页 |
| 4 煤12-2 顶板水害特征分析 | 第41-53页 |
| ·煤12-2 开采顶板冒落安全性分析 | 第41-44页 |
| ·上“三带”的划分 | 第41-42页 |
| ·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 | 第42页 |
| ·计算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 ·煤12-1~煤12-2 含水层富水性综合分析 | 第44-53页 |
| ·厚度分布规律 | 第45-46页 |
| ·岩性场分析 | 第46-49页 |
| ·渗流场分析 | 第49-50页 |
| ·水化学场分析 | 第50-51页 |
| ·构造场分析 | 第51-52页 |
| ·富水性综合分区 | 第52-53页 |
| 5 煤12-2 底板水害特征分析 | 第53-67页 |
| ·煤12-2 底板强含水层富水性分析 | 第53-61页 |
| ·含水层厚度分析 | 第53-54页 |
| ·岩性场分析 | 第54-56页 |
| ·渗流场分析 | 第56-58页 |
| ·水化学场分析 | 第58-60页 |
| ·富水性综合分区 | 第60-61页 |
| ·煤12-2 底板突水危险性分析 | 第61-67页 |
| ·煤12-2 开采底板破坏深度的计算 | 第61-62页 |
| ·煤12-2 开采底板各含水层突水危险性综合评价 | 第62-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