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4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9页 |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18-1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9-2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安排 | 第19-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3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第23-24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3页 |
|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23-24页 |
| 2 农村养老保障的基础理论 | 第24-29页 |
| ·代际经济交换理论 | 第24-25页 |
|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5-26页 |
|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 第26页 |
| ·公共经济学理论 | 第26-27页 |
| ·家庭养老理论 | 第27-29页 |
| ·寄托论 | 第27页 |
| ·责任内化论 | 第27页 |
| ·差序格局论 | 第27-28页 |
| ·溺爱—过分依赖论 | 第28-29页 |
| 3 莱芜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现实考察 | 第29-42页 |
| ·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9页 |
| ·莱芜市几种主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 ·“个人储蓄”式农村养老保险 | 第29-30页 |
| ·“补助养老” | 第30页 |
| ·商业养老保险 | 第30页 |
| ·莱芜市不同养老保障途径及其功用的现实考察 | 第30-34页 |
| ·家庭养老 | 第30-31页 |
| ·土地养老 | 第31-32页 |
| ·社区养老 | 第32-33页 |
| ·社会养老 | 第33页 |
| ·低收入家庭住房养老——“莱芜模式” | 第33-34页 |
| ·农村不同社会群体养老保障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第34-36页 |
| ·不同收入群体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第34-35页 |
| ·不同职业群体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第35-36页 |
| ·不同年龄群体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 第36页 |
| ·莱芜市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新一轮改革探索 | 第36-42页 |
| ·制度安排的基本框架 | 第37-38页 |
| ·养老基金筹集渠道设计 | 第38页 |
| ·基本规范与操作规程 | 第38-39页 |
| ·制度的功效分析 | 第39-42页 |
| 4 莱芜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42-51页 |
| ·家庭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2-44页 |
| ·莱芜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 第42页 |
| ·农村老年人生活普遍困难 | 第42-44页 |
| ·土地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 第44-46页 |
| ·土地收益难以有效保障养老 | 第44-45页 |
| ·失地农民保障缺失 | 第45-46页 |
| ·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 | 第46页 |
| ·保障覆盖范围狭窄 | 第46页 |
| ·未完全考虑跨地区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和对接问题 | 第46页 |
| ·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保值增值面临的问题 | 第46-48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 | 第46-47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运营缺乏政策保护 | 第47页 |
| ·农民对养老保险的思想观念滞后 | 第47-48页 |
| ·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 第48-51页 |
| ·经济原因 | 第48-49页 |
| ·政策法律原因 | 第49页 |
| ·文化原因 | 第49-51页 |
| 5 新时期推进莱芜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路径求解 | 第51-60页 |
| ·基本原则 | 第51-52页 |
| ·坚持以人为本 | 第51页 |
| ·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的协调发展 | 第51页 |
| ·坚持以法保障和以德教育相结合 | 第51-52页 |
| ·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 第52页 |
| ·统筹城乡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想 | 第52-55页 |
| ·三支柱、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设想 | 第52-54页 |
| ·城乡整合发展的养老保障模式和体系 | 第54-55页 |
| ·优化莱芜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 | 第55-57页 |
| ·对几种典型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评介 | 第55-56页 |
| ·适合莱芜的制度模式——双层保障模式的构建 | 第56-57页 |
| ·推进双层养老保障模式的配套制度改革 | 第57-60页 |
| ·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 第57页 |
| ·促进金融市场改革 | 第57-58页 |
| ·促进配套税收制度改革 | 第58页 |
| ·改革就业制度 | 第58-59页 |
| ·改革户籍制度 | 第59页 |
| ·改革土地制度 | 第59页 |
| ·让农民自主选择养老金的支付方式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