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振动舒适性分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现状综述 | 第10-15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2 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 第17-33页 |
| ·摩托车振动特性客观评价实验 | 第17-21页 |
| ·对标车振动特性台架试验 | 第17-18页 |
| ·样车振动特性台架试验 | 第18-19页 |
| ·对标车与样车振动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19-21页 |
| ·样车主观评价实验 | 第21-22页 |
| ·主客观评价关联性分析 | 第22-23页 |
| ·振动舒适性分析目标的确定 | 第23-29页 |
| ·未经计权分析目标的确定 | 第23-26页 |
| ·计权分析目标的确定 | 第26-29页 |
| ·摩托车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和标准 | 第29-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3 摩托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50页 |
| ·有限元在摩托车中的应用 | 第33-35页 |
| ·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 ·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步骤 | 第33-34页 |
| ·有限元法在摩托车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 ·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36-38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8-49页 |
| ·单元的定义 | 第38-40页 |
|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40-41页 |
| ·连接约束关系定义 | 第41-42页 |
| ·边界条件的定义 | 第42页 |
| ·载荷的定义 | 第42-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整车振动分析与改进方案 | 第50-73页 |
| ·原设计方案模态分析及评价 | 第50-57页 |
| ·车架模态分析及评价 | 第50-52页 |
| ·整车约束模态分析及评价 | 第52-57页 |
| ·原设计方案振动特性瞬态分析及评价 | 第57-60页 |
| ·原设计方案谐响应分析及评价 | 第60-61页 |
| ·改进设计方案的分析和确定 | 第61-72页 |
| ·初步提出的改进方案 | 第61-64页 |
| ·最终改进方案的确定 | 第64-69页 |
| ·橡胶悬置型式的确定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5 悬架的理论设计与优化 | 第73-84页 |
| ·前后悬架的刚度及阻尼特性分析 | 第73-76页 |
| ·摩托车悬挂装置的基本功能 | 第73页 |
| ·悬架理论设计与计算 | 第73-76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悬架优化 | 第76-83页 |
|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基础 | 第76页 |
| ·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 简介 | 第76-77页 |
| ·摩托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第77页 |
| ·设计变量及目标函数的确定 | 第77-78页 |
| ·参数影响分析 | 第78-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4-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