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5-16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确立 | 第15-16页 |
·委托—代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16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16-17页 |
·博弈理论 | 第17-19页 |
3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中的委托—代理问题现状及原因探析 | 第19-33页 |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中的现状及问题 | 第19-21页 |
·公共政策的涵义 | 第19-20页 |
·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现状 | 第21-27页 |
·我国公民、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的委托代理及政府层级的现状及问题 | 第22-24页 |
·我国各级政权运行中委托代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24-25页 |
案例分析 | 第25-27页 |
·原因探析 | 第27-33页 |
·委托—代理链过长 | 第27-28页 |
·代理人的权利与责任不对称 | 第28-29页 |
·代理地位不平等 | 第29-30页 |
·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30-31页 |
·委托人激励机制不足现象严重 | 第31-33页 |
4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中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 第33-44页 |
·减少信息不对称—消除委托人“理性的无知” | 第33-34页 |
·重塑政府的治理理念—消除代理人机会主义和不道德行为 | 第34-36页 |
·打造诚信政府 | 第35页 |
·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 第35页 |
·治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 第35-36页 |
·治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 第36页 |
·加强政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执行公共政策的能力 | 第36页 |
·加强监控和激励的兼容—强化契约的规则约束 | 第36-40页 |
·改革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完善约束机制 | 第38页 |
·完善监控制度 | 第38-40页 |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委托代理问题的组织保证 | 第40-41页 |
·减少政府层级 | 第40页 |
·准确地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 第40页 |
·减少行政干预 | 第40页 |
·科学地设置包括乡镇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架构 | 第40页 |
·合理界定政府的行为空间 | 第40-41页 |
·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政策执行权力 | 第41页 |
·公开政府行为,减少不对称信息 | 第41页 |
·培养公民的参政议政意识 | 第41-43页 |
·转变观念 | 第42页 |
·加强公民参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公民的参与水平 | 第42页 |
·制度保证 | 第42-43页 |
·强化政治社会化功能,增加意识形态资本的投入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