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1 前言 | 第11-21页 |
| ·概述 | 第11-12页 |
| ·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发展状况 | 第14-17页 |
|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概述 | 第14-15页 |
| ·技术原理 | 第15页 |
| ·技术要点 | 第15-17页 |
| ·选地整畦 | 第16页 |
| ·种薯处理 | 第16页 |
| ·播种及施肥 | 第16页 |
| ·盖草与水分管理 | 第16-17页 |
| ·适时收获 | 第17页 |
| ·国内外马铃薯免耕栽培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 ·试验品种 | 第21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 ·试验设计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25页 |
| ·出苗率的测定 | 第22页 |
| ·株高的测定 | 第22页 |
| ·冠幅的测定 | 第22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页 |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2页 |
| ·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23页 |
|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页 |
| ·蔗糖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 ·室内考种 | 第24页 |
| ·干物质的测定 | 第24页 |
| ·马铃薯块茎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马铃薯块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马铃薯块茎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 ·马铃薯叶、茎、块茎N、P、K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45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出苗情况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株高的影响 | 第26-27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冠幅的影响 | 第27-28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干物质的影响 | 第28-2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蔗糖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植株和薯块的N、P、K含量的影响 | 第35-3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植株和薯块的N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植株和薯块的P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植株和薯块的K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经济产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 4 讨沦 | 第45-4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5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 第45-47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 5.结论 | 第49-50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变化动态的影响 | 第4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 第49页 |
| ·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 附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