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前言 | 第13-17页 |
| 一 两亲接枝共聚麟睛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二 聚合物胶束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 三 阿霉素制剂研究概况 | 第15页 |
| 四 课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 第1章 两亲共聚膦睛的合成与表征 | 第17-26页 |
| ·原料与仪器 | 第17页 |
| ·原料 | 第17页 |
| ·仪器 | 第17页 |
|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 ·侧基为Glyet和Poly(NIPAm-co-DMAA)两亲聚膦睛PNDGPs的合成 | 第17-18页 |
| ·两亲性聚膦睛的结构表征 | 第18-19页 |
| ·两亲聚膦睛PNDGPs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研究 | 第1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5页 |
| ·共聚物的合成 | 第19-20页 |
| ·两亲性聚膦睛的结构表征 | 第20-23页 |
| ·共聚物胶束在水溶液中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2章 两亲性聚膦睛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26-40页 |
| ·原料和仪器 | 第26页 |
| ·原料 | 第26页 |
| ·仪器 | 第26页 |
|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载药胶束含量分析方法的确立 | 第26-27页 |
|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 第27-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 ·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28-29页 |
| ·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 | 第29-31页 |
| ·乳化法制备载药胶束 | 第31-35页 |
| ·阿霉素聚合物胶束的表征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3章 两亲性聚膦睛为载体的阿霉素胶束体外释放特征 | 第40-48页 |
| ·原料和仪器 | 第40页 |
| ·原料 | 第40页 |
| ·仪器 | 第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 ·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40-41页 |
|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41-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42页 |
| ·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 | 第42-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4章 两亲聚膦睛胶束体外细胞实验 | 第48-59页 |
| ·原料与仪器 | 第48页 |
| ·原料 | 第48页 |
| ·仪器 | 第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 ·载药胶束对Hela细胞的毒性实验 | 第48-49页 |
| ·载药胶束对HepG2细胞的毒性实验 | 第49页 |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细胞摄取实验 | 第49-50页 |
|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摄取实验 | 第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 ·载药胶束对Hela细胞的毒性结果 | 第50-52页 |
| ·载药胶束对HepG2细胞的毒性结果 | 第52-54页 |
| ·CLSM观察结果 | 第54-55页 |
| ·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5章 阿霉素聚合物胶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考察 | 第59-67页 |
| ·原料与仪器 | 第59-61页 |
| ·原料 | 第59页 |
| ·仪器 | 第59页 |
|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 ·色谱条件 | 第59-60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60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60页 |
| ·方法学评价 | 第60-61页 |
| ·药动学实验 | 第61页 |
| ·大鼠尾静脉注射给药 | 第6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 ·色谱行为 | 第61-62页 |
|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 第62-63页 |
| ·回收率 | 第63页 |
| ·精密度 | 第63-64页 |
|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64页 |
| ·药动学分析 | 第64-65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全文总结 | 第67-70页 |
| 一、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 二、研究特色、不足及展望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 综述 | 第76-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