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低温微生物及低温酶 | 第10页 |
·乳糖酶概述 | 第10-11页 |
·低温乳糖酶的研究 | 第11-15页 |
·低温乳糖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 | 第11-12页 |
·低温乳糖酶的酶学性质 | 第12-13页 |
·低温乳糖酶的结构及人工进化 | 第13-15页 |
·低温乳糖酶的应用 | 第15页 |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方法与材料 | 第17-26页 |
·材料 | 第17-18页 |
·样品采集 | 第17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17页 |
·主要药品 | 第17-1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页 |
·方法 | 第18-26页 |
·菌株筛选方法 | 第18-19页 |
·乳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菌株的鉴定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实验室工艺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酶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21-22页 |
·酶纯度的检测方法 | 第22-24页 |
·酶学性质的研究方法 | 第24页 |
·牛乳中乳糖水解率的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低温乳糖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第26-32页 |
·低温乳糖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26-27页 |
·菌株的平板初筛 | 第26页 |
·菌株的摇瓶复筛 | 第26-27页 |
·低温乳糖酶产生菌 14-1 的鉴定和分类 | 第27-30页 |
·形态和培养特征 | 第27页 |
·生理生化实验 | 第27页 |
·16S rDNA 的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扩增和测序 | 第27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页 |
·菌株的温度生长特性 | 第27-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低温乳糖酶产生菌产酶条件的研究 | 第32-38页 |
·酶的表达方式 | 第32-33页 |
·乳糖酶活性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33页 |
·酶的表达方式 | 第33页 |
·菌株产酶的实验室工艺研究 | 第33-36页 |
·产酶最佳温度和产酶时间 | 第33-34页 |
·乳糖含量对 14-1 产酶的影响 | 第34页 |
·培养基初始pH 对产酶的影响 | 第34页 |
·接种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4页 |
·装液量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五章 低温乳糖酶的分离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38-49页 |
·酶的分离纯化 | 第38-41页 |
·绘制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38页 |
·粗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NH_4)_2SO_4 分级沉淀 | 第38-39页 |
·Sephadex G-25 分子筛层析 | 第39页 |
·DEAE-Cellouse柱层析 | 第39页 |
·SDS-PAGE 检验纯化结果 | 第39-41页 |
·酶学性质 | 第41-47页 |
·酶的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 | 第41-42页 |
·酶的最适 pH 和 pH 的稳定性 | 第42-44页 |
·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 第44-45页 |
·底物浓度对乳糖酶水解速率的影响——K m 的测定 | 第45页 |
·乳糖酶水解牛乳中乳糖的研究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49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6页 |